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民国初期广为盛行。珠三角一带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次年元宵节前"开灯"。结灯之夜,族中理事请来八音,奏着乐曲,将这些"公仔"分送尚未生育的妇女,祝其早降麟儿。外县群众也前来购买。抗战后,元气大伤。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但老艺人已无一存在,质量不高。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其利润低微,效益低下,八九十年代走向衰落。近几年,镇委、镇政府正寻求从根本上保护茶山公仔的有效途径。
木偶剧(大朗南城莞城)
东莞木偶剧始于清光绪年间。大朗圣堂村叶满从福建买回一套木偶,为庙会演出,人称"手托京戏",很受欢迎。民国初期,巷头陈满容等接过来,成立巷头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演出时,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元宵、年例和喜庆节日更是演出木偶戏的最佳季节。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盘腿而坐,每人操纵1-2尊,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他们经常挑着担子到处进行演出,红极一时。
貔貅舞(横沥大岭山东城)
貔貅舞流行我市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年节喜庆,貔貅舞上街表演,很受群众喜爱。[民国]《东莞县志》载,貔貅舞与狮舞、麒麟舞相类而同盛于世,多为客家人所舞。
传说貔貅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野兽,后被神童紫微征服,人们此后安居乐业。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编成舞蹈,把貔貅当作吉祥物,寄以驱邪引福、生活安康的愿望,舞貔貅时,经常要表演这段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同时,貔貅舞后必有武术表演,其特点是队伍庞大,锣鼓齐全。貔貅舞动作随锣鼓的节奏而变化,有刚有柔、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弱有强,锣鼓明快激昂、貔貅潇洒刚健,形象威武雄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