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入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石家庄、太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1977年复职,1978年赴联邦德国治疗腿疾时去世。
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光辉业绩。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一心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于1928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党中央派他到苏区从事武装斗争,先后担任红军大队长、团参谋长、纵队参谋长、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参加了古田会议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他坚决拥护和贯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毛泽东主席、保卫党中央安全的任务。1936年起,他任红军大学和以后的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制定的教育方针,尽心竭力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1938年,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下,他撰写了《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这一重要著作,向全国介绍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1939年7月,他根据中央决定,率领抗大总校向晋东南挺进,历时半年,行程1500多公里,突破日伪军多条封锁线,胜利地把培养抗日干部的大本营扎在敌后根据地,增强了敌后抗战的力量。
1940年起,
他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参与了“百团大战”的组织指挥。在转战太 行山区期间,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经验,对八路军政治工作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在正太、石家庄、太原、平津战役中,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决策,积极领导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官兵战斗士气,对国民党军队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为战役胜利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任公安部部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对敌斗争和治安管理,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法公安队伍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1959年4月,他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又兼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后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1962年9月,罗瑞卿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他坚决 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参与组织战备,指挥保卫国家海、边防作战,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极进行战略谋划,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发展尖端武器装备,组织实施全军群众性练兵活动,有力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虽然遭受残酷迫害,依然宁折不弯,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定会胜利。1975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1977年8月,
1950年,罗瑞卿与家人合影
1950年,罗瑞卿与家人合影[6]
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他积极支持和参加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全力协助邓小平同志领导军队的整顿工作。他不顾病痛,以废寝忘食的精神积极为党工作,为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影响,为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军队的拨乱反正和各项建设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