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炉上,水壶冒出的热气氤氲着,湿漉漉的雨季也因此有了一丝家常的温暖。这是一条与繁华无关的老街,青石板路蜿蜒在南岸的半山上,古老的巷弄,青瓦,土墙,屋檐的雨水不断向下滴落,串起一段段晶莹。
从社会主义学院前方约100米处顺山势往下,便达到了这片典型的老重庆风貌区域。青色的屋顶被大片绿色掩映着,接连几天的大雨将青石板路冲刷得更加油光水亮。街上行人稀疏,倒让老街平添了些许神秘的气息。
这是我们探访重庆老街的第二站,作为重庆最具代表性的老街之一,下浩,几乎是整个南岸区域的活历史样本。这里不仅是重庆三大吊脚楼集中区,同时,著名的重庆南滨路美食也是在这里起源。
有人说,下浩老街的气质在于——从容,于是,在重庆酷暑尚未到来的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里,我们得以,与一条洗净铅华、淡定自若的老街相遇。
下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那时这里便已形成街市。下浩正街包括米市街地段、门朝街地段、董家桥地段、葡萄院地段4个街坊。作为是南岸区主要老街之一,下浩连接着长江,从龙门浩码头去上新街,此处是必经之路。
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建筑成为历史的最忠实见证,青石板路上,典型重庆老街风貌还略有残存,几栋老旧的吊脚楼历经风霜,已经露出泛黄的色彩。而不时在窗边出现的补网,直把人带入,那早已消失的南岸渔家记忆中。
行至一处三岔路口,往右,是密不透光的葡萄藤,青绿色的葡萄即将成熟,延伸到五六米远处,搭建出一方小小的田园之乐。往左走出十来米远,“健生园食品厂”几个略显斑驳的大字记录着一段曾经繁华的时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业陆续迁入下浩社区,其中就包括不少小五金企业、针织厂、塑料厂等,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盛极一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岸区龙门浩片区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线路前往上新街,下浩的交通要道地位才逐渐被弱化。
再向前,经过董家桥21号的法式洋楼后往上走,人烟渐渐多了一些,得见几个店铺仍在细雨中坚持着营生。在梯坎上头开小卖铺的老王正头戴草帽,手拿一支烟杆,不时和路过的邻居打声招呼。老王已经在这里摆了20多年的摊,木质的柜台已经磨得发光。
下岗后,这间店面成为老王一家的营生,他看着老街,一点点因城市的改造而变得落寞,周边的邻居不断迁走,剩下的人,不到以前数量的三分之一。而他旁边的房子也已塌了一半,挂上了危房的牌子。
老王告诉我们,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条街上,依然常年是一番熙熙攘攘之景。“街上全是各种店面,那还不够,每天挑着担子来卖东西的、卖菜的,也是把两边的路都占满的。”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老街的衰落,来得如此迅疾。
从老王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也向往着新的生活,盼着早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搬进条件更为完善的住宅小区。但是又隐隐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结,老街、老屋、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情怀、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邻里情感,都将随着街区的升级而与他告别。
临走时,我无意中看到,在雨雾迷蒙中,窗边的几盆艳丽的小花,几许挂着雨滴的藤蔓,让人不免惊叹老街沉静的美丽。老街正在一天天地寥落下去,却依然不能阻止这里不时散发出的浓郁生活气息。
正是午后时光,留守家中的老人们打着桥牌,逗弄猫狗,或看看电视,倒也显得自在。老街上的从容气质,已经刻进了骨血里,难以抹去。不远处,大红色的东水门大桥像一个钢筋铁骨的巨人矗立着,而老街,也在等待她的新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