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部,为蒙古古老部落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13世纪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巴林意为 “要塞”。 巴林部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纪。蒙古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正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孛儿只斤氏的创始人孛端察儿的时代。据一些可靠的史书记载,蒙古巴林部就是孛端察儿的后裔所繁衍。明末清初,蒙古巴林部于今赤峰市北部一带驻牧.后金天聪八年(1634 年),清太宗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后划分蒙古诸部牧地。将巴林部驻牧之地定于西拉沐沦河中游北岸,与镶黄蒙古以扈拉琥、瑚呼布里都、克里叶哈达、瑚济尔阿达克为界。 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巴林部牧地的位置在古北口(山海关和居庸关之间,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关塞之一,位居今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境内)东北 780 里,至京师 960 里,东西 25l 里,南 233 里,略呈长方形状。天命十一年,后金以巴林叛盟,征之,戮其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巴林部为察哈尔所破,苏巴海之孙色特尔等率领巴林部投降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封色特尔之子塞布腾郡王,主右翼,满朱习礼为贝子,主左翼,袭封。右翼、左翼同游牧地,当潢河(西拉沐沦河)北岸。东界阿鲁科尔沁,南界翁牛特左翼,西界克什克腾,北界乌珠穆沁。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将巴林部划分为左右两翼。
清康熙以后,清政府为了削弱蒙古贵族的势力,雍正初年(1723 年)置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 年)改称承德府,下设八沟理事同知厅。巴林左翼旗归属承德府八沟理事同知厅。乾隆三年(1738 年)建乌兰哈达通判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建热河道,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巴林左翼旗又属热河道赤峰县。1931年 " 九·一八 " 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拥戴爱新觉罗·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热河省,同年侵占包括巴林左旗在内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伪 “满洲国” 以开鲁为中心建伪兴安西分省,巴林左翼旗属伪兴安西分省,以后伪兴安西分省改称兴安西省,巴林左翼旗属兴安西省。1933 年7月,伪兴安西分省在林东设工作办事处,将札萨克衙门改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1946 年 3 月成立昭乌达省时,巴林左翼旗属昭乌达省。 1946年6 月 5 日 ,热河省政府对热北地区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撤销热北专署,成立昭乌达盟临时行政委员会,巴林左翼旗为昭乌达盟所在地。1950年3月改名为“巴林左旗”至今。
清末由于西部和东部放垦,垦区的原巴林右、左二翼千余牧户,挤向翼的中部,牲畜增多,草原狭窄,牧场争端之事屡有发生。1915 年 6 月,巴林左翼旗札萨克色丹那木吉勒旺宝上书蒙藏院,要求与右翼旗划清旗界,蒙藏院遂于同年 10 月任命划界委员。 1917 年,两翼札萨克在北京商谈,在地图上再三协议,并派委员到当地制图,确定了两旗界线。1929年,王府迁往林东贝子庙(现在巴林左旗林东三中院内)。
清末巴林左翼旗有东、西两个贝子府。西贝子府位于今巴林右旗幸福之路王府处,现存中心宫殿两座,贝子色丹那木札拉旺宝是旗札萨克,执政贝子;东贝子叫色旺拉布旦,是个闲散贝子,(东贝子府遗址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海兴村2组林汗线公路东的老府地里)比西贝子长一辈。全旗16个佐领,西贝子管辖12个,东贝子管辖4个。由于政见不和、利润不均等原因,两贝子府矛盾尖锐,互为政敌因此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巴林事件”:
东贝子色旺拉布旦虽年岁已高,可还是从科左中旗王爷府娶来一位福晋名叫敖勒根儿,因有些姿色,但为人狠毒,被人称为“狐狸精”。她嫁到巴林左翼旗后,倚仗其父爵高位重,目空一切,尤其对下人凶残狠毒。自她来以后,奴仆们稍有不慎便遭到她的鞭抽、棍打、针扎、罚跪或用开水烫等毒刑。东府的奴隶干活都是两头不见太阳,吃的不如猪狗。这个“狐狸精”可能是谦弃其夫年老力衰,于是又搭上一个名叫哈拉的喇嘛,二人经常在府内偷情,此事被贴身女奴乌由、旭热知晓,她便对这两个女奴倍加迫害。
贝子府侍卫花带和根皮勒二人为人正直,枪法好,与女奴乌由、旭热和贝子府的梅林网拉扎布等人暗中联合,欲除掉福晋和王爷,为死去的奴隶们报仇。此事还得到了西府贝子府的暗中支持。他们计划于民国元年(1912)十一月十七日起事,然事先被花带的弟弟阿尔斯楞告了密。因花带与旭热早有恋情,而“狐狸精”硬是给拆散了,把旭热嫁给了阿尔斯楞,阿尔斯楞对贝子夫妇感恩戴德,故而告密以报。色旺拉布旦贝子闻后勃然大怒,于十月初十早晨携枪由阿尔斯楞跟随到花带家先发制人(花带家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山湾村的杨树林屯处,距贝子府20余里)。一进院贝子就用枪瞄上了花带,可未待扣动板机就被在屋内的根皮勒先开枪将其击毙,然后花带和根皮勒二人抢先一步骑马飞奔贝子府。因是早晨,府内人员很少,他俩窜进院子里把熬勒根从被窝里拖出来用木棍将其腿打断。然后放火烧贝子府,等大火熊熊烧起后,他们把还未断气的“狐狸精”扔入火中活活烧死。花带和根皮勒又将告密的阿尔斯楞和“狐狸精”的情夫哈拉喇嘛也杀死,而后席卷府中细软,骑上骆驼沿现在的海兴村、下伙房村、沙那村、横河子村的路线,过米力图坝逃往现在的锡林郭勒盟。此事震惊了全国和现在的外蒙古地区,但由于当时国内外政局混乱加之西贝子府幸灾乐祸,袁世凯下令几经追查后,也就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后,昭乌达盟京剧团以此事为原型编排成了现代京剧《巴林怒火》,该剧曾在1960年参加过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在那以后全国共有5个剧种移植演出了此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