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 因为此类人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艺术涉猎基础上,所以城镇人口的比例会比农业人口高。性格相近的两个人,因为涉猎文化艺术的经验不一样,会使其中一个可以被定义为文艺青年,另一个则不能。
“文艺青年”是继“小资”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识,文艺青年
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大致有:歌坛上摇滚、民谣等“独立音乐”形式的兴盛,网络上继个人博客网站之后“豆瓣”等“兴趣小组”式网站的兴起,潮流界环保袋、手工服饰、玩偶等“创意市集”概念的推广等等。每个人周围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几个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家伙。文艺青年更注重外界对自身的感受。
版本一
网络上流传的版本,文艺青年被网友总结出如下特征:
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
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
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加痴呆。
版本二
第一,多少是爱自由的。尤其珍视“消极自由”。他们未必有改天换地的志向,但维护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这样的人不易受到蛊惑,不管这种蛊惑来自个体还是来自机构。
第二,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珍视个人财产,强调个人利益,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个人独立。不麻烦别人,能照顾好自己。他们不喜欢一个看得见的导师或者膜拜的偶像。
第三,浪漫主义情怀。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点儿神经质和忧郁。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他们觉得,成功往往是一些粗俗的东西。能有这样的想法,得有安全感的生活做保障。
每个人都是文艺青年
1.情绪化的对待真实生活,每个人都是。特别是如今的“80后”“90后”为什么是这两个年代的人而不是“70”呢?因为在“70后”的选择里,没有太多的路能走。如果情绪化,那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将什么都得不到。而“80”“90”则不然,有了两代的人努力,他们可以安然的享受生活,选择多了,便自然而然的情绪化了。
2.超过真实理解力的表现出对艺术的偏爱,依然如上面所叙。这个问题是主要存在“80”“90”。这两个年代的人,看了太多浪漫剧,有着别样的幻想能力。对待某些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存在对这个问题的“虚假超越”自信或者自负。在对自身能力不肯定的时候,便会“效仿”某些成功人士的做法,而结果往往会弄的很糟。
3.缺乏稳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对于这点,或许许多人都否认。也是,没有谁会承认自己的缺陷。这种缺陷是自负。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肯定,目中无人,桀骜不训。
文青都有颗细腻的心
文艺青年这个称呼,我大概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听说的。当时猛然间发现身边涌现出了不少文艺青年。他们整日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听音乐、看电影、读书,沉醉其中且乐此不疲。而这些音乐、电影、书籍,也几乎不是在大众中间广泛流行的那一类,多数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关注的文艺色彩浓重的作品。
文艺青年确实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广阔,他们大多行事低调,追求一种“低处生活”的自由状态,很多人有着天马行空的思想和过人的才华。文艺青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宅男”、“宅女”,平日不怎么爱出门,活在自己构架的精神幻想国度,希望凭借某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超越现实生活。就像一篇文章里说的——真正的文艺青年是天生的悲剧者,他们不是为生活而活的,他们是为理想中的生活而活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