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简称莞工(DGUT)。2015年全国排名406名,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兼有一本和二本专业,也是东莞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
学校筹办于1990年,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学,招收专科生。直到2002年获的教育部提批准,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进行招生。2006年获得颁发学士学位资格。2007年,东莞理工学院具备招收港澳生资格。
截止到2014年,学校总面积为300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1500亩,莞城校区500亩,松山湖校区旁预留地1000亩。普通全日制学生14129人,成人教育学生7770人,教职工1065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东莞理工学院
英文名DONGGUAN UNIVERSITY
简 称莞工、莞大、东莞大学
创办时间1990年
类 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属 性卓越计划、千百十工程、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所属地区广东东莞
现任校长李 琳
知名校友王华生、王锦辉 、方润华、陈瑞球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硕士点4个
校 训学而知不足
主要院系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
学校代码11819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莞城校区东莞市莞城区学院路251号
历史沿革
编辑
东莞师范学校
1932:创建时期
1932年(民国21年),东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成立,这是东莞理工学院师范教学部的前身,校址在太平镇(今虎门镇)“莲溪书院”旧址。当时的办学经费由东莞集体财团“东莞明伦堂沙田管理局”支付。最初只办一个班,学生约30人。
1937—1948:抗战动荡期
建校才五年,抗战爆发了,莞师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日机轰炸虎门要塞,学校被迫迁至篁村“张氏大宗祠”。1938年冬,日寇侵入东莞,莞城沦陷。学校撤离篁村,先转移到较为安全的游击区东坑、马坑一带,后又迁往东江东崖马嘶乡附近的田心村。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8月迁回太平镇原校旧址。1948年,又迁至莞城彭屋大街的“彭氏宗祠”。在解放前的十七年,由于民族危机,社会动荡,学校五迁校舍,九易校长,共办学十三届,毕业生共约229人。
1949—1966:重新奠基期
1949年10月,莞城解放。11月28日,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学校。1950年,由副县长陈昶兼任校长,学生开始享受人民政府发给的助学金。
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5 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1.工商管理
2.会计学
3.人力资源管理
06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
1.汉语言文学
2.汉语言文学(师范)
3.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
4.广播电视新闻学
07 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
1.法学
2.行政管理
3.社会工作
08 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1.小学教育(语文)
2.小学教育(数学)
3.音乐学(音乐教育)
4.音乐学(群众文艺)
09 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1. 工程管理
2.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3. 土木工程(路桥工程)
4. 建筑学(五年制)
10 东莞理工学院能源与化工系
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11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
1.国际经济与贸易
2.经济与金融
12 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
1.英语(商务英语)
2.英语(师范)
3.日语
13 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公共体育
14 东莞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个专业
15 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学院
20个专业
16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制造)
2.自动化
3.工业设计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设计)
5.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
6.经济与金融
17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
18 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 2013年成立
19 东莞理工学院中兴通讯学院 2013年成立
20 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自动化学院 2014年成立
21 东莞理工学院华为网络学院 2014年成立
(注:更新至2014年12月16日)
教学建设
截止到2014年,学校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3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获得硕士学位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一级学科6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获得硕士学位专业4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3门:大学英语、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合同法学。[4]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工1065人,其中正高职称97人,副高职称243人,博士20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东莞市科技领军人才或后备人才6人。专任教师中,75%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丘成桐、蔡睿贤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5]
硕士教育
2010年,学校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我校早在2005年起,学校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累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目前有18个专业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扩大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现任领导
编辑
东莞理工学院现任领导
名 字
职 责
杨振宁
名誉校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成洪波
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
李 琳
校长、党委副书记
吕琦元
党委副书记
安少华
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邹晓平
副校长
戴炳源
副校长
李忠红
副校长
杨敏林
副校长,兼任城市学院院长
历任校长
编辑
名 字 任 数 就任时间 籍 贯
张遐龄 第一任校长 1991年05月—2002年04月 广东东莞
杨晓西 第二任校长 2002年04月—2013年05月 湖北浠水
李 琳 第三任校长 2013年05月—至今 福建南安
知名校友
编辑
东莞理工学院知名校友
名字
职责
陈志鹏
任凤岗镇副镇长
江浩然
华厦地理大华区特约撰稿人工作
叶继斌
招商银行大朗支行行长
梅国兰
华厦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蔡超文
东莞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担任局长
陈淦林
东莞分行住房信贷科副科长、电子银行科科长、银行卡业务部总经理,东城支行行长
罗国新
创立东莞市国宏置业有限公司
文化传统
编辑
校徽校训
校徽校训(2张)
校徽释义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英才辈出、生机无限。
校训释义
校训为“学而知不足”。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该院的题词。
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
学校更名
编辑
南都讯 记者卓奇文 东莞理工学院迎来新校长。昨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辉在莞工领导干部任职大会上宣布,杨晓西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该职务将由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琳担任。
东莞理工学院1990年筹办,1992年获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从专科院校变更为本科高校。同年3月19日,杨晓西从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调任东莞理工学院担任校长。
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会上表示,希望东莞理工学院继续积极融入和支持东莞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
据悉,东莞理工学院为升级硕士学位授予高校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广东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拿到真正的硕士授予权限仍需一定时间。这一过程之漫长也成为莞工突围地方院校发展局限之“痛”。同时,此前东莞多届市两会上,均有代表、委员提议东莞理工学院改名为“东莞大学”。
据南都记者从莞工获悉,校方也曾有此设想,但受制于硕士学位授予权限而未正式向教育部提出更名。有业内人士分析,新校长李琳有望在其任期内,使莞工成为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因此而有望使东莞理工学院更名为大学。
新校长档案,李琳,男,1962年11月生,福建省南安市人。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是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