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宴春先生考证,开封鼓楼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河南都司都指挥。
使徐司马所筑,后倾损失修,至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明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所以鼓楼日久不修破废,时人称“破鼓楼”。
明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统治者以水代兵解围,洪水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鼓楼淹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鼓楼又进行复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组织重修,时至6个月竣工,但后又遭损坏。
迨清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修后的
冯玉祥时期开封鼓楼——中山图书馆
冯玉祥时期开封鼓楼——中山图书馆
鼓楼台基高5米,台基中间砖砌瓮门,瓮门纵贯大街,门下东西通车行人。台基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出向上有门,门内作砖铺阶,人可循阶而上。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面阔各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
辛亥革命后,鼓楼北隅建天中饭庄一座,天中饭庄与鼓楼间架有天桥,可相互通行取乐。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将第一层楼改为“中山图书馆”,上层改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四外走廊作为火警瞭望台。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四面装有巨型自动钟,
20世纪70年代初的鼓楼台基鸟瞰
20世纪70年代初的鼓楼台基鸟瞰
为全市报时之用。台基上西南悬挂一口火灾报警大铁钟,据说此钟是从曹门外“十方院”移来的。1930年前后,一楼“中山图书馆”又改为“通俗图书馆”。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台基上两层楼为炮火所焚,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多次对台基加以整修,作为节日检阅观礼台和全市广播宣传中心。1976年11月,将鼓楼台基拆除辟为广场。从此,鼓楼在开封消失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