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丹棱人李焘

家乡区县: 四川省彭山县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父亲李中进士及第,知仙井监。李焘刚满20岁,愤恨金人的仇没有报,写作《反正议》十四篇,都是拯救时政的大事。绍兴八年,进士及第。调为华阳县主簿,再调为雅州推官。改官阶,任双流县知县。士族张氏的儿子服丧时争夺家产,李焘说:“你们忍心放弃先人的训诫吗?为什么不回家想想。”三天以后再来,都后悔自怨不再争讼。又有不告诉母亲就自行卖掉产业的,李焘交到司法部门处理,豪门强悍之家收敛行迹。从此用公余时间刻苦学习。
李焘耻于读王氏的书,独自广博穷尽文献,搜罗百家之言,慷慨地把修史的任务承担起来,对本朝的典章故实特别尽力研究。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截取从建隆年间到靖康年间为止的历史,作一部编年体史书,名叫《长编》,工程浩大没有完毕,还仿效司马光体例作了《百官公卿表》。史官报告皇上,下诏发给纸张写后交来。制置使王刚中辟他干办公事。
任荣州知州。荣州依靠溪水作护城壕,夏秋季总是被大水困扰,李焘修筑堤坝抵御水流。授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进入辖境,弹劾守令不称职的四个人。县里苛捐杂税很重,李焘总计一路财赋数额,通计有无,酌取三年的平均数,定为收取的标准,上报朝廷,颁布给各州县。
乾道三年,召进应对,首先举出太祖修身、理家、治官、治吏的典故,作为要恢复的法则,请求增设谏官,许可六察司向皇帝上言,请求练兵,不要增兵,杜绝诸将私自进献,核实军队名册空额。
授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会庆节上寿,在郊礼的散斋期内,商议权且奏乐,李焘上言:“汉朝、唐朝祭祀天地,要散斋四天,致斋三天,建隆初年郊礼也是这样。自从崇宁、大观时取法《周礼》祭祀天地,所以在前十天就要受誓斋戒。现在既然合起来进行,应当恢复汉、唐以及建隆时的旧制度,差不多可以两全其美。”下诏垂拱殿的上寿停止奏乐,正殿让给北国使节权且使用。正式授为礼部郎中,进言中兴以后祭礼还不完备,请求拿《开宝通礼》、《嘉祐因革礼》、《政和新仪》让太常寺参校同异之处,编成祭礼法典。
四年,交上《续通鉴长编》,从建隆到治平,共一百零八卷。当时《乾道新历》编成,李焘上言:“历法没有差错就不会修改,不经过检验就不能施行。不偏差就无法知道它的缺陷,没经验证就无法了解它的正确。旧的历法有很多差错,不能不作修改,可是新的历法也没有经过重大考验,请求申明诫饬(chì)历官进行讨论。”
五年,迁为秘书少监兼代理起居舍人,随即兼实录院检讨官。
儿子李垕(hòu)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李焘平常总说唐朝三百年不愧于这一科的人只有刘去华,心中倾慕他,曾经拿撰写的《通论》五十篇拜见蜀地守帅张焘,想要响应诏书,没有机会而停止。他的朋友晁公溯写信勉励他,李焘回答说应当修习这门学问,但一定不参加这门考试。既然不能亲自去考,于是命令两个儿子李垕、李塾学习这门学问。到这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推荐李垕文学德行可以应对诏旨,所以有这个命令。
左相陈俊卿出朝为福州知州,右相虞允文承担恢复国土的任务,改变旧时典章。宰相因为李焘多次论及政治,不高兴,李焘就请求离职。授为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上朝辞行,把想要迅速改变古法作为告诫。又上奏:“《禹贡》的九州,荆州田地排在第八位,赋税却在第三位,人事功业已经做到了,于是超前了五个等级。现在田地多半都荒芜了,赋税亏欠了十分之八。”皇上命令他规划。到任以后,上奏:“京湖百姓用茅草盖房屋,筑土墙成住宅,借牛耕地,买种种田,禾苗还没长出来,看着要账的人已很多,还有凭空来收取苛捐杂税的。现在应当放宽侵占冒名的禁令,依照乾德时诏书只收取旧税,广开收取的门路,像咸平、元丰的旧例一样,鼓励课税有功的人施给恩惠。”下诏听从他。

nsu杜伟(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