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钟

家乡区县: 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钟

南京钟,是跟雨花石、云锦一样能够代表古金陵特色的南京特产。 南京钟,又叫“本钟”、“苏钟”、“插屏钟”,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据西洋钟改制的一种南京地产钟表。后来制造工艺又流传到苏州、上海等地,这些地方造出的钟表在当时也被通称为“南京钟”。

出现原由编辑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一件自鸣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西洋钟表。由于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件洋玩意的制作方式,所以从皇帝到大臣都备感新奇,把它当作玩物把玩。直到清康乾时期,从中国的宫廷到民间,才开始大量仿制西洋钟表。

一直对南京民间文化情有独钟的文史学家苏洪泉告诉记者,第一个改进并制造南京钟的南京人叫吉坦然。据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明末江宁(今南京)人吉坦然制造过一件叫做“通天塔”的自鸣钟,其“形如西域浮屠,置架上自以银块填之,塔之下层,中藏铜轮,互相带动,外不得见。中层前开一门,有时盘如圆桶。”这就是最早的南京钟,而吉坦然也因此被奉为南京钟的鼻祖。

为了区别于西洋钟,南京钟又被称为“本钟”。

自吉坦然之后至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的造钟业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在最鼎盛时期,南京城内曾出现过40多家造钟作坊,成为当时中国制钟中心之一。

但到了清咸丰三年,南京战乱频繁,造钟匠将造钟技术传到扬州,后来又传到了苏州、上海、宁波等地。

“南京钟在辛亥革命时期曾鼎盛一时,当时型号很多,大的有成人一般高,小的可以握于掌中。到抗战时期,南京钟全面停产,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南京钟都是很珍贵的。”说到南京钟的“英年早逝”,苏洪泉显得有些惋惜。

2曾获国际金奖编辑

“从零件到机芯,从机芯到外壳,南京钟全部都是由手工制造而成。”苏洪泉介绍说。

清同治年间,南京钟的外壳上为长方形的机箱,下为花式底座,上下可灵活拆装,俗称两托。到了光绪年间,一些工匠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插屏的造型,把钟表机箱上部改造为屏芯,机箱中插入屏架,下部则改造为花底座,俗称为三托,至此南京钟的造型基本确定。

南京钟的外壳最常见的制作材质是红木,另外还有一些紫檀、黄花梨等。其底座雕花装饰,常见纹饰有“葫芦藤”、“二龙戏珠”、“梅花枝”等。

有些讲究的工匠还在机箱上嵌螺钿、铜条或象牙,整体造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家住城南孝顺里的陈仲仁,已经收藏了600多件钟表,是南京最有名的钟表收藏家。陈仲仁告诉记者,南京钟一般为中心大秒针,其机芯以两套发条盒、塔轮、链条为动力源,带动系统运行。常见的南京钟擒纵器为收割式擒纵器,俗称“走刀”。在功能方面,南京钟可报时、报刻,铃有单铃、双铃、3铃、4铃、9铃之分。

南京钟因其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一出现就深受当时中上层人士的喜爱,当时在南京很多人家把它与瓷瓶、镜子放置厅堂中,取其“终身平静”的谐音祈福。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南京钟获得了金质奖章,从此中国制造的南京钟走向世界,在海内外名声大振。

汐阳看不透(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