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迈进二十三,小年迎春赶在前。
女避男主祭祀忙,监察灶王要升天。
备好纸马与糖膏,心存敬畏保平安。
春节这个古老的的节日,在临西习惯称其为过年。
阴历腊月二十三,当地人习惯称小年,每年春节就是从这天的辞灶王拉开序幕的。
民间认为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各家各户值班的神,二十三这一天他要上天复命,家家户户要在这一天为他辞行。灶王爷像是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或如中央派往各县市的考察组,他的汇报直接关系到各家各户的前途命运,所以谁家也不敢忽视。
辞灶一般在傍晚举行,在锅台把熏黑的灶王揭下,在他面前放一碗清水,放把草节,拌上料,烧上一炷香,把纸点燃,灶王爷就随着缭绕的香烟升到天庭,跨进玉帝的大门,报告这家人一年来的罪恶善行。玉帝根据他的回报,决定来年给这家赐福还是降祸。人们希望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千方百计讨好他,在他升天之前要在他嘴上抹上糖稀,一是为了黏住他的嘴,二是让他只拣甜话说。人们还要扎一匹纸马,那是给灶王爷预备的坐骑,到时一同烧掉。糖是用来粘灶王嘴或讨好灶王的,清水和草料是为他的马准备的。
家主人对灶王爷一边磕头烧香,一边这样念叨:灶王爷来本姓张,没事不烧三炷香;今天腊月二十三,你要回禀上高天;为你备好草和料,喂得骡马嘶嘶叫;等你乘坐上天去,碰到玉帝多美意;好话多说赖忘记,抛米撒面你别提;五谷杂粮你多带,保佑平安回家来……大奶奶,二奶奶,灶王爷上天去了,你下来耍耍吧!
辞灶仪式必须由家男主事进行。传说灶王爷是个清秀男子,女主人祭奠怕有男女授受之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做了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预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虽然诗中写的是村民的辞灶仪式不尽相同,但大体写出了百姓期盼的心态。
辞灶仪式由来已久,给灶王爷上的贡品也各不相同,富裕家庭上芝麻糖、冰糖、糖瓜……经济条件不好的就用果子(油条)代替。其实,老百姓认为灶王爷是一位护家神,他是不贪婪的,要的是那份情谊和敬意。临西有句俗话叫做:“叫花子供碗凉水,穷心尽到了。”说的就是当地人敬神的态度,灶王爷不嫌贫爱富。
民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与其后的过年紧密相连,到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的凶吉祸福,与天上诸神一同回到家里。灶王爷是天上诸神的向导。其他神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久留在人间。迎接诸神仪式称为“接神”,迎接灶王叫“接灶”。接灶在除夕,仪式较简单,就是重新贴上灶王像。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有的只画灶王爷一个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的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另还印有一年的日历,上书“人间监察神”,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以保全家老小平安。人是需要有敬畏心的,古代法律不健全,很多行为需要人心的道德自律。而这种自律往往又难以靠自身定力实现,于是监管人间善恶的灶王爷就出现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