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三中学(No.3 Middle School of Kunming),简称昆三中。学校创建于1907年(丁未年),历经寒暑近百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学校办学一校三点(书林街校区、呈贡校区和分校(昆明滇池中学)。
学校以治学严谨,质量稳定为特色,以“坚毅、求实、勤奋、创新”为校风,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嘉奖,是云南省首批认定的一级一等完全中学。学校还被中央文明办和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政府首批认定为省级“文明单位”,并经历次复查保持这个称号至今;被中共云南省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还荣获了“云南省文明学校”、“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实验基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田径传统学校和市足球网点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等称号。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上级领导机关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有数百项。
昆三中师生个人在各学科竞赛、文化艺术和体育比赛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精神文明道德品质综合表现等方面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部、省级劳模,省十佳校长,市劳动模范,市十杰园丁,市优秀园丁,昆明市青年十杰等。
昆明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省会
昆三中历史(4张)
艺徒学堂,校址在昆明市土主庙。时年,清末皇权摇摇欲坠,新文化运动促使着觉醒的先贤废科举兴学堂,省会艺徒学堂应运而生。这是一所面向平民招生的职业学堂,初设有纸笺、织布、靴鞋、裁缝四门专科。学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半天在教室讲授相关知识,半天到实习工场进行劳作实习。1910年(清宣统二年),省会艺徒学堂曾短暂地改名为初等工业学堂,而后又恢复原名。[1]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给学校带来了面向现代变革的机遇,省会艺徒学堂于1911年更名为省会艺徒学校。学科设置除原设的专科外,还增加了若干现代课程,如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理化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十分明确,据民国初年的一份《整理校务改良条例》称:“艺徒学校使贫民子弟略具工业普通知识,学成平等技艺,以能自立谋生活为宗旨,故实习虽多而教科尤重。”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如原设织布科因市场被洋布外货充斥,其教授内容就适时地进行调整。这一时期从档案中可考的校长有:刘寿椿、尚烈、孙模。[1]
民国初年,省会艺徒学校遭遇办学的经济困难,于1923年拨归市政公
昆三中历史2(5张)
所,改为昆明市立职业学校,确立了其公立学校的身份,校址在大西城内警察忠烈祠(现昆明市五华区政府附近)。学校初设园艺、印刷、文事三门专科,后添设乐工、商业补习、市政等学科。[2]
1930年,市立师范学校并入市立职业学校,组合成为昆明市立中学。昆明市立中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期间曾于1939年至1942年分立为市立女中(校址在八省会馆,现华山西路水晶宫)和市立男中(校址在三皇宫,现东寺塔、西寺塔中间),1942年市立男中又恢复为昆明市立中学,并将市立商业学校一并归入市立中学。[3]
昆三中在新中国成立前走过的办学之路,是一条由民办职业教育走向公
昆三中历史3(5张)
办普通教育、并汇聚了各方教育资源、发展壮大的艰辛之路。在这段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学有所长的合格劳动者以及能进一步深造的人才。学校师生中曾有很多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斗,有的成为永志纪念的烈士,如云南省早期共产党员吴澄、赵琼仙。这一时期从档案中可考的校长有:陈葆仁、龚自如、蒋文华、徐嘉瑞、顾品端(顾子正)、孙德崇、马纯龙、龙美莹、梁恒洲、庆汝廉、卜兴绚、邹景荣、曹元龄、邱天培、黄澄、邹锡瑞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年底,云南宣布和平解放。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焕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1950年,昆明市立中学正式更名为昆明市第三中学(校址在三皇宫);与此同时,成立于1921年的私立恩光学校(校址在万钟街,现景星街)更名为昆明第二女子中学(恩光学校的
昆三中历史4(4张)
前任校长是许岫岚<女>、吴允文<女>),学校迁址书林街131号。该校具有良好的办学传统,为贫民子弟提供了教育的机会。抗战时期,恩光学校为避战祸,在跑马山桃园新村因陋就简办学,闻一多和吴晗等知名的学者人士曾来校做客座教师,师生得以一睹大师风采。该校于1955年并入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第三中学由三皇宫迁至书林街131号,一直沿续至今。[4]
1951年,在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热潮中,学校在师生中积极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很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军参战。学校师生还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不断地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确立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昆三中历史5(5张)
。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学校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培养了大批合格劳动者,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于1962年被确定为全市十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965年因办学效益显著,教育教学质量高,评为昆明市红旗学校。这一时期历任校长有:陈江(50-52年二女中校长)、张炳翼(50-66年校长)。
1966年至1976年,国家经历了十年的文革动乱,昆明三中与其他学校一样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害,学生的学业被严重地耽误或荒废。文革期间,曾有军代表、工宣队进驻和接管学校。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全校师生一心一意地把抓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立校之本。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昆明三中取得了昆明市统考第一、高考第一的优异成绩,受到当时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的嘉奖、昆明市革委会的奖励,学校声名鹊起。这一时期主持学校工作的是:校革委会副主任余朝昆。[5]
1978年,昆三中率先进入省级重点学校行列,学校以管理严、校风好、质量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确立了学校在省、市基础教育中优质名牌学校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定地保持着较高水平。学校尤其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校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学校明显的办学特色。1988年,学校作为昆明市教育系统首批“三制”改革试点单位,启动了以“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校内动态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三制”改革。这一时期的校长是:余朝昆。
昆三中历史6(5张)
90年代,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于1993年被首批评定为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1997年被首批评定为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首批一级一等中学全省仅两所),昆明三中成为云南省办学水平最高等级的学校之一,这是几代师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及近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为学校跨入新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于1997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998年荣获“云南省文明学校”称号,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被中央文明办和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命名为 “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2005年被评为“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被中央精神文明创建指导委员会评为 “全国文明单位”,是云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学校还是省委、省政府命名并经多次复审保持至今20多年的“云南省文明单位”。这一时期的校长是:余朝昆、赵家林。
昆明三中历史沿革示意图
新世纪迎来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2002年,昆三中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依托校本部优质教育资源,高速优质地兴办了全市第一家体制创新的分校——昆明滇池中学。经过几年的运行,这所学校已确立了优质学校的地位,走出一条不要或少要国家投资、快速兴办优质学校的新路,实现了昆明三中跨越式的发展。
2005年,昆明市委、市政府选定昆三中在呈贡新城区市行政中心旁建新校区,呈贡校区建成后,占地面积扩大近5倍,配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注重立好根基,稳步发展。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昆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名列前茅,2005年、2006年昆三中高考成绩连续两年居云南省第二名和昆明市第一名,2007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学校在云南省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连续4年荣获一等奖。分校昆明滇池中学2005年高考居全市第七,2006年又跃居全市第六,稳居全市优质学校行列。2007年的昆明三中,是一所拥有崭新的校容校貌、在人民群众中继续享有盛誉的优质学校。这一时期的校长是:赵家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