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历史1

家乡区县: 安徽省颍上县

历史文化折叠编辑本段
地名由来 折叠

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千年古县城,并入选国家民政局编撰的《中国地名大辞典》,是阜阳市唯一一个成为千年古县城的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文化 折叠

颍上东临吴越,西接中原,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交融,在颍上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这里孕育出了“相桓公,霸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
家管仲,记载其思想的学术典籍《管子》,博大精深,千古不朽,此外这里还孕育了常任侠、戴厚英、杨多良、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名流。淮河水、颍河柳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足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异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祠,青砖灰瓦,典雅幽静,传扬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佳话;颇具苏式园林风格的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民创造的小张庄和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名扬四海,堪称奇迹。享有绿洲仙境美誉的小张庄,首开中国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双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园,景点壮观,湖光胜景,如诗如画。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圣地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目前全县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颍上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县城历史 折叠

颍上县现为慎城镇,位于县境中偏南部,居淮河北岸,濒临颍河右岸。
颍上历史悠久,自建城至现在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清光绪《颍上县志》载: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楼烦县为颍上县,县治在故郑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把县治改建于县北6公里之旧县城(今十二里店东边,俗名“高河沿”)。后来不知在何时,县治又迁回郑城旧址。元朝末年,颍上县城只存有土基。明朝初,经守御所正千户孙继达、副千户何泉开始修筑砖城。东城外临颍水。城周3807米,高8.3米,基广10.7米,面广5.53米,城墙垛口1867个。四门:东门名叫“通津”,城门楼为“观颍”;南门名叫“寿春”,城门楼为“望淮”;西门名叫“颍阳”,城门楼为“通汴”;北门名叫“禾稔”,城门楼为“拱宸”。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颍州道苏志皋始开颍上城隍,城与池始备。至万历六年(1578年),知县屠隆修筑东门外石堤。崇祯九年(1636年),因李自成义军驰骋颍霍,知县廖维义重修石堤,并在北城建筑“靖氛楼”,在城东南、城西北两角同时修建两座防御楼房。颍上县人“左州知州”高天佑又在城东北角筑一高台。顺治八年(1651年),东南角城墙被水淹倒,知县鲍宏仁捐献自己的薪俸把它修好。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翟乃慎又维修了东门外石堤和桥,“建泰山庙以镇水口”,并修理了城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颍河水涨,只有东北角城墙未倒,其余三面全毁。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张志亨用土修复了三面城墙。乾隆四年(1739年)涨黄水,城墙又被淹倒,知县严彭年又重修砖城,城周553丈,共3里20步,城墙垛口1285个,高7米至8米不等,用城楼名作为城门名字。道光十年(1830年),城墙又有倒塌,知县黄应钧倡捐重修。至二十二年及咸丰、同治年间,城东南、西北、西南等处屡有塌陷,迭经知县程钰、廷瑞、金灏、黄祺年等先后修复。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座城楼又毁,知县陈慎容等筹款重修,维持到清朝结束。

民国5年、12年(1916年、1923年),四座城楼又两次毁坏,县知事方肇寻、童佐良等筹款维修。民国22年(1933年),城墙又有倒塌,安武军李荣标(颍上人)募捐重修,并在城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处建碉楼四座。“沿城高、宽均如前,城墙垛口为1272个。城外濠池宽8丈至3丈,深1丈至5尺,周6里余”。直到民国28年,国民政府命令拆去城墙高度的一半,将城砖修建学校,古城遂逐步毁去,今仅存城基,已与地平,只有在城河外围,还能清楚地看到城墙砖基突出于河干之上。

颍上县城自隋朝始,一直为颍上县治所在地,居县境中部偏南。民国时期设城东、城西两镇。1949年解放,设城关镇,屡有扩建,2005年11月撤城关镇,设慎城镇。由原颍河乡,城关镇和划进的夏桥镇的四个行政村(沙北、朱岗、杨台、江岗)组成。现辖社区9个,行政村43个。镇区总面积87.8平方公里,居民15.2万人。慎城镇是颍上县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交往中心。

小饭(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