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在安徽活动的太平军,湘军统帅曾国藩一路兵马驻扎于下塘集。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成了首选。烧饼师傅们为了多争生意,纷纷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工夫,使烧饼逐渐成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烧饼质量虽然上去了,但常吃下塘烧饼的湘军却屡吃败仗,人们便戏说湘军“只顾紧吃烧饼,哪管战事吃紧”。此话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的名声却响亮地叫开了。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下塘烧饼独具的特色。烘烤烧饼用的是穹形吊炉,炉壁悬在炭火的上方,这样火势能够达到均匀。此外,和面、揉面匀称到工,烘烤要把握火候,如此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使烧饼酥脆适口。早晨,打烧饼的摊点前往往聚集了很多人,但人们多是自觉的排着队,并不是十分地着急或是催促,因为对食客们来说,看着打烧饼师傅投入的表情,灵活的身手,这一纯朴的劳动画面让人们不忍去指点、打扰。
早期的下塘烧饼配料主要有香葱段、老姜末、陈猪油、口感香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肉馅、雪里蕻小菜馅烧饼,烧饼表面涂抹上香油,洒上芝麻,下塘烧饼风味更佳,成为县境一大名点,下塘集亦由此被誉为“烧饼之乡”。烧饼成为人们去古镇下塘必尝的风味食品,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在下塘地区,逢年过节,全家团圆,大家还用烧饼制作烧饼圆子,把喜庆让全家分享,祈福生活越来越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塘烧饼随着外出务工的人们走南闯北。烧饼师傅们带着自己的吊炉,怀揣着家传的手艺进入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城市街头,置炉开业。烧饼师傅们在烧饼里寄托了如许的念想:人生应有所等待,有所期盼,才能感觉到收获的快乐。于是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务工者,把打出香脆酥柔的烧饼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经过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打拼,终于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