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东景点之揭东曲溪圩埔小学+

家乡区县: 揭阳市揭东区

大家好,我叫杨子洋,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我的家乡在揭阳市的揭东县。下面我来介绍下我们家乡的景点之一—揭东曲溪圩埔小学。
揭东曲溪街道圩埔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初中9班,小学11班),学生973人(初中生497人,小学生476人),教师60人(初中28人,小学32人)。中小学各自建制,管理上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三启东安钟秀气,八成西就耀祥辉”,这是圩埔村寨门的一副古联,从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看出该村是由曾、黄、陈等十一姓人家聚居而成的多姓氏村落特点。圩埔村扼古揭阳县东部各镇陆路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自明朝开始,随着过往商旅的增多,逐步形成小圩集,成为当地有名的商贸文化中心,兴学育才的风尚也开始生根发芽,繁延至今。这一优良传统得以进一步弘扬,并且开花结果,造福一方。
明、清时期的圩埔村的教育状况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由族中富人、绅士独资或联合出资办起私塾书斋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但是,由于当时的封建宗族制度,决定了当时的圩埔村零散、落后的教育面貌,出现了以姓氏宗族为单位而创办的私塾书斋。而对于那些人口较少、经济困难办不起书斋的姓氏,只有寄读于大姓氏书斋或是放牧无教罢了。当时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授四书五经、传承封建道德,留下明显的时代烙印。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动荡不安,圩埔村仍旧没有能力普及完善小学教育,只能在曾、黄二姓的祠堂办起书斋和教学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办起了初级小学,由寨政聘请曾玉廷先生在老祠堂对几十个学生进行复式教学,标志着圩埔学校的诞生。四十年代末,校址迁至曾义祥,办1-4年级小学初级班,聘请吴道琼等老师任教。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于1950年在黄厝祠、李厝祠两处办1-4年初级小学,校长吴揖生。1954年租借华侨曾武林的“义祥”字号民居办学,校址迁回义祥居,办1-4年级,成为路篦小学分校,服务本村和旧坑村学生就读,分校主任吴道涌。受经济的制约,连续租借办学40多年。期间1958年招聘了曾智深、黄厚雄等4人为民办教师;1964年,学生数剧增至600多人,遂扩招民师,由于校舍紧缺,只得采取分上、下午各一部分班级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1967年由人民公社拨款,在曾义祥居西北侧建起座北朝南的平房教室3间,并重修曾义祥居部内宅,办起了小学和戴帽初中班,由谢文初担任校长。但是办学环境仍是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村民接受基础教育,也为了更合理利用当时有限的教育资源,1980年—1988年初中部撤并入邻近的路篦初级中学。
我的家乡揭东还有很多的学校,欢迎你来我家乡做客!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purplesun
我代言的家乡梧桐子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jiedong.html

sun(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