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蓝叫“珠海蓝” 有一种文明叫“珠海人”

家乡区县: 珠海市斗门区

201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当好排头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一年过去,广东的“两个文明”建设再传喜讯。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珠海、佛山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深圳、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蝉联桂冠。7座文明城市崛起在南海之滨。按照计划,广东力争到2017年全面建成珠三角文明城市群。

广州市民胡先生开车来到珠海,拥抱“珠海蓝”,感受情侣路的海风。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场面,横琴岛上游客如云的长隆海洋 王国,又使人感受到这个年轻特区的活力。拥有蓝天大海,既浪漫优雅,又自由活力。动静之间,就是“蓝色珠海”不同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用省委常 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的话来说,特区建立35年以来,珠海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一条没有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拼汗水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非传统的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道路。

走进这座城市,触摸真切的“文明的细节”:
在斑马线前,公交车和私家车礼让行人,已是司空见惯。这个“车轮上的文明”,来自于持续三年的倡导,交警监控、公交车带头、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街头指引,更有行人给让行车辆伸出拇指“点赞”的温馨行动。

在海滨泳场,上万人的音乐会结束后,没留下多少垃圾。除了志愿者的守护,还得益于一项叫“垃圾换水”的绿色公益倡举——沙滩游客集满一环保袋垃圾,可换取矿泉水一瓶。

在梅华城市花园,原来流浪人员聚集的荒地变成花草飘香的社区公园,有健身器材、书吧、市民摇号选种的菜地,公厕整洁如五星级宾馆。这里有专门的社区公园管理公司,由政府购买服务,保洁员每15分钟就清洁一次厕所……

这些“软细节”,背后都有硬措施、硬制度,彰显了文明的力量。充分运用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这一独特优势,珠海将文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度,出台了志愿服务条例、社会建设条例、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等创新性法规,让软性的道德倡导有了刚性的法治保障。

“创文”3年来,珠海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高大上”的主题落细落小落实,以“德行珠海”公民行动计划为抓手,打造道德之城,重点改善 民生。全市完成了232个老旧小区、83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成社区特色公园130多座,城市居民步行500米就有社区公园。全市常住人口约有160万,注册志愿者就有21.3万名。

文明无止境。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后,珠海正在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成为全省文明城市排头兵、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蓝色珠海”的梦想号在扬帆。

米帅(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