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老九”是我的一个本家叔叔,按当地人的称呼,我叫他“九大(陕西关中一带称呼父亲、叔父为“大”,多加一横就成了“天”)”。九大绝对是个人物,而且是个颇为传奇的人物。
银盆村的人为什么叫他“弯弯老九”,我至今也不明白。无论是九大在世的时候,还是他过世30多年来,作为晚辈,我不能也更不敢就他的绰号问题去询问乡亲们,那是绝对要招人鄙视招人笑话的。但我绝对相信,以九大的人缘,“弯弯老九”包涵的肯定主要的是亲昵的戏谑成分。
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即使在周边十里八村,说九大的大号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只要一提银盆村南村的“鞋匠”,知道的人就多了。九大有绱鞋的手艺。九大在世的时候,中国的农村体制还是大集体。绝大部分农村生活贫困,穿皮鞋的基本上都是城里人。开会、学习、歇工的时候,生产队的妇女们簇堆儿地比赛似地纳鞋底做鞋帮。于是,九大的生意很是不错,一直到他做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还是不时有人找他绱鞋。他的那套绱鞋家什,就装在一个半开口的小木箱里,有马扎,垫布,撑子,小锤,锥针,楔板,麻绳球,大小不一的各式楦头等。
阴雨天,农闲时,九大便在家里给人绱鞋。他绱鞋的手艺纯熟。绱鞋时简直不像在劳作,而像是做一种艺术品。拿着马扎做了,从脚边工具箱扯过二尺见方的军绿色帆布垫布,空中一掸,赶在双膝上。取过一只鞋帮一只鞋底,鞋帮对折后单眼掉线似得一瞄,与鞋底一对,右手的锥针便在鞋底前边戳进,眨眼间,鞋底鞋帮的前边穿在一起。随即,他的右手已换做针线在手,只见手向上一扬,针尖在谢顶不少的紫红色的脑门上轻轻一抹,钢针便快速地从倒放着的鞋帮前头纳入,“呲啦”一声,麻绳拽紧。就这样,便只听到“呲啦”“呲啦”的声音响个不停。九大却不看手上的活儿,和一旁的人说说笑笑。一双鞋绱完,塞入前后楦头,打入楔板,喷上些微清水,“叮叮当当”敲得平整,就放在日头底下晒了。
绱鞋的手艺使九大和生产队其他人比起来,日子要过得滋润许多。旱烟可以抽到一块五毛钱一斤的陕南洋县一带出产的小叶子烟,茶叶可以喝到两块钱一斤的好“陕青”茶叶,逢年过节可以喝上瓶装的“白酒”,衣服也穿得很齐整。九大家的滋润日子招惹得村里一些人又羡又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