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历史名人徐渭

家乡区县: 绍兴市柯桥区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徐渭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其住处青藤书屋就位于现在绍兴前观巷大乘弄内。关于青藤书屋,绍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传说:徐渭自幼就对绍兴酒十分钟爱,常常和朋友一起在酒肆喝酒。一天,一位神仙化成一位老翁,在酒店找到了徐渭,劝他戒酒,修仙学道。徐渭不以为然,说“不羡皇帝不羡仙,喝酒胜过活神仙”。仙人见他不听劝诫,就拿起拐杖走了。徐渭上前想拉住老翁讲喝酒的好处,但追赶不及,只拉住了老翁手中的拐杖。仙人弃拐走后,徐渭将拐杖放在家中院子里,没想到拐杖不久竟长成了一根很大的青藤,青藤书屋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徐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明史载:“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而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朱彝尊则认为其画品“大涂小抹,俱高古也”,说明其绘画成就极高,被公认为青藤画派的创始人,以后的陈洪绶、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等无不师法于他。明代文学巨匠袁宏道则称他为“有明一人”。水墨写意花鸟在徐渭那里体现出更加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的线条和泼墨山水淋漓酣畅的水墨融汇为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园》的笔斜风雨,飞扬藤蔓,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一种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他的诗文中处处散发着酒的馨香,字画更是浸润着酒的醉意。他为友人郑先生作画后题字:春雨潇潇醉酒尊,何人命咏牧图浑。溪寒月落牛自渡,老牧醉眼何处村?这是怎样的一幅乡村醉牧图啊,把一场春雨、一条小溪、一幕月色、一个牧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徐渭醉中作画,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挥笔画去,一气呵成。在醉酒之中,他把诗、书、画三者很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青在堂画说》记载着徐渭醉后作画的情景,文长醉后拈写过字的败笔,作拭桐美人,即以笔染两颊,而丰姿绝代。这正如朱彝尊评论徐渭画时说的那样,“大涂小抹”都具有一种洒逸高古的气势、他人不及的神奇。其行草奔放着荡,蕴含着一股狂傲澎湃的激情。看来,对于徐渭而言,绍兴酒确实起到了催化神话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酒能使其放浪形骸,灵感倍出,妙语珠玑,所以他才能成就如此之画、如此之书、如此之诗、如此之文!

徐渭好酒,有时却因为贫困没有酒资,只好用画来换钱买酒,用画来偿还酒债。但徐渭和别人的卖画方法迥然不同。别人的卖画方法是“求者踵至,以幅长短为得米之差”,而徐渭则是“凡求书画者,须值其匮乏时,投以金帛,顷刻即就。若囊钱未空,虽以贿交,终不可得”。所以,徐渭曾在一幅简约峭拔的梅花图上饶有风趣地题诗:“元章梅花曾换米,余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 米家。”

徐渭以酒作为躲离愁苦与悲愤的避风港,以酒作为触发自己文思、画思的兴奋剂,人称他为狂士。《徐渭集》中集徐渭诗数千首,而酒诗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他在《与言君饮酒》诗中抒发自己对酒的感受:今日与君饮一斗,卧龙山下人屠狗。雨歇苍鹰唤晚晴,浅草黄芽寒兔走。酒深耳热白日斜,笔饱心雄不停手。

他十分喜爱喝酒,还把酒分为三品:酒三品,曰桑络、襄陵、羊羔,价并不远,每瓮可十小盏,须银二钱有奇。小瓮五双盏,千蚨五瓮香。无钱买长醉,有客偶携将。酝籍宜高价,淋漓想故乡。狭斜垆不少,今夜是 谁当。

徐渭常常和渔夫、小贩等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喝酒,了解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艺术的营养:渔伴网鱼换酒,渔妇把酒斟翁。邻舍不离水上,对斟只在波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在渔家饮酒的温馨场面,而徐渭、渔夫、湖、酒在画中则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徐渭也十分精通戏剧,他写的著名戏剧《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代表作。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见了《四声猿》,说恨不得把徐渭的舌头拔掉。因为《四声猿》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让其他人怎么开口?当然这是明代夸人的一种方法而已。

纵观徐渭一生,多才多艺的他一生坎坷。平生抱负得不到施展,只能用酒来浇愁,借酒来抒发胸中不可磨灭的志气,“取酒聊自慰,兼以驱愁悲,展画向素壁,玩之以忘饥”。他觉得只有醉了才能暂时忘却尘世中的烦恼,才能畅所欲言,才能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徐渭在酒中度过了穷困坎坷而富有文学艺术成就的一生,是位狂生醉酒的奇才。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绍兴酒成就了先生,反过来先生又神化了绍兴酒,一家之言!

ashine19(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