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千角灯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千角灯,属于花灯的一种,是广东省东莞市特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千角灯的扎作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因为它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而被称为千古一灯。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在广东,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会在男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仅是东莞赵氏家族所独有。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为“皇姑带”(文革时已被毁)。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汉民族灯文化的瑰宝。

传承情况

      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制好后于正月悬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十年后其灯破旧,再重新制作。所制作的灯,一定有一千个角,每个角点燃一盏灯。原用油灯盏,后用煤油灯,1949年后改用电灯。每年春节,人们观看千角灯,企求添丁,成了莞城风俗。1937年(民国丁丑年)东莞诗人杨鹤宾《东莞竹枝词》载曰:“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

      千角灯1953年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1963年在东莞县展览馆、1965年在东莞可园展出,由莞城“新插华”纸扎铺,(后由工艺厂)的工人师傅所制,展出时由赵氏家族借出“皇姑灯带”,观者如潮。可惜这24条宋朝皇室遗物,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为了重显千角灯这一民间工艺瑰宝,邀请原莞城工艺厂87岁的张佛和84岁的尹全老艺人制作千角灯,两位老艺人在耄耋之年,领着两家人,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制作,终于制作出一个宽达3.5米,高达4.5米的千角灯。24条灯带由莞城画家共同绘制,当年9月14日在人民公园博物图书馆对外展出,不少香港同胞闻声而来。2005年千角灯在沈阳展出,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光荣称号。

社会价值

      千角灯的得名来源于东莞的当地方言,过去千角灯一直放在赵家祠堂中,只要赵家有人生了孩子,就会把灯拿出来点上。添人称添丁,而添角与添个发音相同,其意义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它通过血缘纽带把人们整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实现时间与空间、内在与外在、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和谐之境界。

(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