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庭圭(生卒年不详) 制墨专家。五代时易水(今易县)人,其祖奚鼐,善造墨,所制者面有光气,印文有“奚鼐”或“庚申”二字。唐朝末年,社会动乱,庭圭随父奚超携家至安徽歙州。因此地多松树,故尔定居。父子以造墨为生。奚氏造的墨坚如玉,纹如犀,成为造墨名家。南唐皇帝常以墨赏赐功臣。赐翰林院的墨都是双脊龙样,为上乘佳品。相传庭圭墨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墨时尚有“龙脑气”,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宋太祖之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庭圭墨。每年歙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庭圭父子的墨。宋仁宗庆历年间,一枚墨卖到一万钱,徽宗宣和年间,竟出现了“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北宋词人秦少游存有庭圭墨半锭,其质如金石。潘谷也是宋朝的造墨名家,见此墨而下拜说: “这真是李氏故物,我生再见矣。”宋太祖时的墨官张遇也是易州人,唐墨以李庭圭为第一,张遇第二。直到以后造墨家尚有铸字于墨,遵照易水法制造。易水制墨法在宋昆氏的墨注中说,唐李氏以歙州的松与易水的松相类似,可取松烟与鹿角胶(一名大胶)合制而成。又说易水奚氏都用大胶合墨。宣府所存庭圭之小样墨在古品中最佳。奚氏家庭历代为墨官,由于张遇、潘谷都是易州人,善制墨,所以世上称制墨必仿易水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