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身世及其后裔初探

家乡区县: 湖北省英山县

从古到今,论证毕昇的身份之究竟,因缺乏确切史料,难以断定。著名文史学者、黄冈电大校长李儒科先生对此有独到的见地。他在《毕昇及其活字印刷术》一文中从发展变化、文化素质、人生遭遇等三个方面,对毕昇的身份和职业进行论证,认为:“毕昇是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布衣’之士,从事雕版、印刷事业。在他进入壮年之后,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终于在庆历年间制成胶泥活字,实现排版印刷,完成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成为我国和世界伟大发明家之一。”
自湖北英山草盘地毕昇墓碑和墓地发现以来,先后又发现其子孙墓以及毕姓建筑遗址、文物遗迹多处,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勘考,毕昇的籍贯、身份与职业、卒年和安葬地等问题已得到实证。同时,他的身世与后裔的情况也初见端倪。
一、毕昇的身世
《梦溪笔谈》( 卷十八 )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庆历中,即北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 辛己年,即公元1041年 )至庆历八年( 戊子年,即公元1048年 )。毕昇墓碑中间正文为阳刻:“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可见,毕昇与其妻同茔合葬。从立碑时间看,碑右“月”下为阴刻“皇祐四( 已经专家确认 )年二月初七日”。毕昇卒于皇祐三年,即公元1051年,其碑立于1052年清明节前,证实了毕昇卒年与孙道静先生推测相符。由此可见,毕昇之妻李妙音先殁于毕昇,毕昇卒于其后,实乃长寿老人。再看碑左“日”下阴刻:“孝子毕嘉、毕成、毕文、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由此可证,毕昇暮年,四子三孙在侧,乃三世同堂之稀龄寿星。英山毕氏家谱和安徽太湖县望天乡海螺村毕家崖上“高山毕”族家谱,虽无毕昇的直接记载,但从中可看出毕昇及其后裔的来龙去脉。“高山毕”族家谱序载:“我毕氏自周文王十五子公高始,晋大夫万公乃其后递,至六公迁太,世已四十有一矣。其间人文代代,济济不穷,皆万公一脉所传也……”又载:“……毕自公高佐周,万事晋献,而氏以名焉,迨其后,由晋而唐而宋,支庶分蕃,人文代起,迁徙靡定,指不胜数……”据毕氏家谱所载,安徽太、宿、望三县毕氏族乃河南派,而毕昇正是河南派的一个分支。太、宿、望毕氏谱头载二十五世镐公有二子:“长子,师迪,次子,师远,即二十六世。二十七世有行公、衍公、衡公、卫公。二十七世衍公有四子:即文凤、文起、文腾、文蛟;衡公有二子:文龙、文虎;卫公有二子:文麒、文麟。”纵观毕氏二十八世,以“文”字为辈分的有八个。而毕昇墓碑上刻孙男:“毕文显、毕文赋、毕文忠”,亦为“文”字辈。由此,可证实其孙辈为二十八世,毕昇乃二十六世。毕氏家谱谱头序又载:“帝王次第更仆难终,岂士庶之家,数经兵变,更数千百年,数历播越而确指乎,则谓历某朝凡几代微论,据史传年数考之,不能一一符合,而世次未必可以尽信其无所失……”
从家谱所载世系年代来分析,二十五世镐公之次子师远( 二十六世 )于“乾符四年( 公元877年 )升中散大夫”,诚公( 二十八世 )于“宣和朝仕翰林郎,出为巡江。”其三代相距年久。毕昇为二十六世,由此更说明,毕昇族乃毕氏高寿的一支。
毕昇,一生坎坷,历尽艰辛。可是,他执着追求,初衷不改。用毕生精力完成了活字印刷术,但没有得到当时封建王朝的肯定与推广,其生平事迹没有载入正史,也没有载入家谱和野史。沈括在《梦溪笔谈》( 卷十八 )中,准确地介绍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及其印刷方法并交代毕昇乃“布衣”。但为什么不交代其籍贯和身前身后详情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封建统治的北宋时代,封建集权的专制、阶层等级的森严,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壁垒的不可逾越,还有科技创新对传统工艺的挑战,是造成毕昇的发明创造不能得到官方的肯定和推广,其生平事迹未能载入正史和野史的主要原因之一。
1、毕昇的上辈人从事手工业或雕版刻印致富,乃能使其入学。毕昇自幼饱读诗书,而成长为乡村青年知识分子,不仅博学多才,且能继承祖传雕版刻印之类的技艺,是一个既具有古汉语音韵知识,又兼多种技艺于一身的“布衣”之士。由于他求知若渴,勤于思考,乐于钻研,针对当时雕版印刷笨倔等弊端,早年即萌发革新印刷术的念头,并全身心地投入革新试验,取得初步成果发明了木活字。
任何新生事物总是向传统挑战才得以诞生成长,当时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正是新生事物与传统势力的公然挑战,正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的科学与发明创造受到宗教的扼杀一样,而未能得到官方的重视与推行。
2、毕昇最初发明的木活字,当时可能引起了官方印刷机构的重视,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推行木活字,但付诸印刷实践之时,因其“高下不平”而告失败,给官方印刷机构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损失而受责难。仅管如此,但毕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总结雕版、木活字印刷的实践经验,利用大别山区所富有 的胶泥、松香、蜂蜡等原材料,经过反复试验,在木活字因“高下不平”而失败的基础上,改用“胶泥刻字”,一字一印,同时运用制陶技术,将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成为个体陶字,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明胶泥活字后,如何印刷,毕昇经过多次试验后将铁板作底,置以铁范,以松脂蜡和纸灰调拌,排上个体活字,成为印版。经过这些工序和技术处理后,终于克服木活字“高下不平”的缺陷,达到“字平如砥”的要求。
在印刷排版上,毕昇运用古汉语音韵学的知识,依韵分类,以利排拣。这种音韵分类的方法,至今很多字典、词典还在沿用。从沈括《梦溪笔谈》( 卷十八 )对活字印刷术274个字的记载,可以看出活字印刷术从铸字、排版、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工序,“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其技术高超,工艺精细,创前人所未有,为后人所应用,时至今日,还可以从现代印刷术和电脑字盘矩阵中看出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成果所发挥的作用。
经过呕心沥血的研究试验,于庆历中( 公元1041—1048 年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终获成功。为推广这一技术,毕昇由其子孙随同,到当时印刷业繁荣的钱塘( 今杭州 )献艺,但因其“布衣”身份卑微,他的活字印刷术还是没有引起江南一带的印刷界的重视和推广。年逾古稀的毕昇,用了一生的心血,为人类创造发明了推进文明进程的活字印刷术,由于当时未得到重视和支持,毕昇心情十分沉重惆怅,于庆历年间或皇祐初年,在其家属的陪同下,强支衰老的病体,失望地返归淮南庐州路蕲州郡( 今湖北英山 )故里,于皇祐三年( 辛卯公元1051 )含恨离开人世;抑或被人谋害,归葬故里与其妻李氏妙音同茔,均有可能。按照大别山区的风俗习惯,于次年皇祐四年( 壬辰公元1052年 )的二月初七日( 清明节前夕 ),其四子三孙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为毕昇树立墓碑。由于毕昇乃一介“布衣”,且受封建王朝和传统势力打压,不但未入正史和家谱,就连当时尊重客观实际而著称的科学家沈括,对其身世亦未( 或不敢 )详细记载,留下千古之谜,留下历史的遗憾。

小满(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