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其父崔世明(医生)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广州增城人。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山梓村黄金坑,有曾祖父崔克夫妇墓。其先祖世居河南汴京,后南迁石城,唐会昌迁白鹿江营底(今黄石镇阳都村)。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曾任广西提刑、秘书监兼太子侍读、出知成都府、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死后封南海郡公,谥清献。著有《菊坡集》。
崔与之墓,位于增城市朱村镇凤岗村官庄华山"狮子滚球"(土名),广汕公路北侧,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墓为圈椅形三合土板筑的大墓,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墓碑、石狮、石兽、华表等被砸或移走。现在的坟面是1991年重建的。坟面为长方形,分三级,逐级递升0.4米,每级宽16.2米,深度不同,总长22.3米。
最上一级为后座,当中立八棱形水泥碑柱,高约3米,中嵌白云石大碑,是墓园重建时新刻。碑文正中为“宋丞相崔与之谥赠清献号菊坡公之墓”;上款署生卒年月日,末为“公裔重修”4字。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附近河涌捞出一块同治三年(1804年)崔墓茔地的界碑,重竖于墓前侧。
2005年7月,新发现“一品夫人墓”,即崔与之曾祖母墓。现存残碑上的记述,可补史籍和广东文献相关记载的不足。残碑经拼合,文字清楚可辨。为“宋十世祖妣诰赠正一品申国太夫人崔门朱氏之墓”,上榜“其曾孙与之,字子正,号菊坡,谥清献,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并连书其科第、仕履、官爵、勋等名号。可见,崔与之祖先“克公由江西省宁都寨太平乡”迁来广州,其曾祖母为十世祖妣。
在缅怀这位崔氏名臣的历史功绩时,不能不提及崔与之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临危受命,出知扬州,兼淮南东路安抚使。嘉定八年(1215年),是之根据城防图,加固扬州城防,提高防御能力。作为扬州知府、淮东帅臣,他关心民众疾苦,建仓储粮,赈灾济民。他积极练兵,收编义军,四处巡查,运筹帷幄,威震敌寇。崔与之很好地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建立了力挽狂澜的历史功绩,谱写了人生辉煌的篇章。扬州及淮东百姓应当世世代代永远记住崔与之这位历史名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