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玉皇庙(三)

家乡区县: 德州市齐河县

     暮色压顶了,每一座庙宇在这样的时候一切都会显得神秘。

     小时候,曾在玉皇庙的大殿里念一年级和二年级,不,三年级时还没离开大殿。每到暮色压顶时,即使早已放学,却依然不愿意回家,就喜欢在那样的时候与伙伴们在空旷的院子里玩耍。或甩洋片,或推铁环,或捉迷藏。那时候的小学生没有什么课外作业,放学后可以尽情地玩耍,而暮色中庙宇里飞檐翘壁的大殿、肃然而立的佛像,加之一说话就嗡嗡回声的院子,实在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于常常有家长找过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后来就想,这玉皇庙也真够劳累的,早先有道士们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做法事做道场,如今却又负载起了文革中的现实激情。那古柏和唐槐以及殿宇之下,蕴藏着的是强悍的狂躁还是清静的凡间?关于玉皇庙的其他记忆实在模糊,不好随意杜撰,但据附近村子里的老人们介绍,玉皇庙没用来做学校之前,那就是方圆几十里一“大户”,里面有住持和十几个道士,还有几十个门里徒、门外徒,扛长活的雇工也不下二十个。

     “庙上就是富啊,他们有家丁,还有一顷多肥沃的土地,香火又十分兴盛,真可谓吃不愁穿不愁,是神仙过得日子哩。”说这话的是附近村子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对玉皇庙的一切了如指掌,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用文字记载下来。关于玉皇庙里的法事和道场,也只能由他们口口相传。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对信仰的企盼。正是信仰,把玉皇庙留在了许多人的内心里。虽然玉皇庙早已成为一个旧址,原先的任何庙宇也不见了踪影,但其影响依然在。

     “人家信啊,只要信了还怕什么?”如今老人们追忆玉皇庙的一切,把“信”字强调得特别响。这里所说的信就是信仰。信仰有不同,但有就比没有强。试想,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难道不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信仰成就了玉皇庙的鼎盛,失去信仰导致了玉皇庙的衰败。

     位于齐河县焦庙镇杜庄村东头的这座玉皇庙建于何年何月,如今无考。有人说建于汉朝,亦有人说建于唐朝,还有人说建于明末清初,但究竟建于何时正规的史料鲜有记载。但有传说是这样的,说是李世民曾在赵牛河一带被农民起义军战败,退至此处得到周围村民们的帮助,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自然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村民,便差人在这十几个村子的中间修建了一座玉皇庙,以求玉皇大帝保佑这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还有另外传说,称明朝洪武年间,一部分穷苦人从山西大槐树来到赵牛河畔,这里大多是盐碱地,有的靠熬盐维持生计,有的靠在盐碱地上种庄稼糊口。靠种庄稼维持生活的农民把一年的收成完全寄托给了玉皇大帝,自然灾害却依然频繁发生,四邻八乡的百姓盼着有个好收成,便自发组织起来,选了这块风水宝集资修建了玉皇庙。说是每逢大旱之年,周围村人们都要头戴柳条帽抬着花桥请上玉皇大帝的牌位,“香头”在前面领着,挽起裤腿,敲锣打鼓地烧香磕头祈雨。连续“请”上七天若还不下雨,还要继续“请”三天。如果真的“请”下雨来了,人们便唱上七七四十九天的戏进行庆祝。因此,早些年的八月十五都在玉皇庙前广场上赶庙会。如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庙前广场南端有个十根大圆柱子做起来的戏楼,每年庙会必有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来的戏班子在这里唱戏,丰收年份一唱就是一个月。

     据传,围绕玉皇庙的戏楼还曾有故事发生。说附近杜庄村一年轻人到聊城做生意,不小心身上的钱款全部被偷,便求助于一家店铺。店铺老板打量半天问其何方人士,年轻人答玉皇庙杜庄村人;老板又问玉皇庙可曾有戏楼?年轻人答有一挺不错的戏楼;老板再问戏楼有几根圆柱子?年轻人想了半天没答上来,结果被老板赶了出来。望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老板喃喃自语:“连玉皇庙的十根大柱子都不知道,还说是玉皇庙杜庄村人,一听就是编瞎!”

 

王海飞(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