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埔文化”是潮汕先民从野蛮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虎头埔遗址位于普宁市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南坡,是一处进行专业化陶器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面积近一万平方米,距今4000年左右。据悉,虎头埔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四千年以前的唯一一处大型古窑群遗址,堪称“广东第一窑”。
20年前意外发现古窑址
发现古窑址很偶然,时间要追溯到20年前。据遗址发现人——现任普宁市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吴雪彬介绍,早在1982全国开展文物普查时,时任普宁文物普查工作小组成员的他来到普宁广太公社(现广太镇),想请当地农民帮助提供线索。他到广太公社向农村干部了解情况,随手拿出自己带去做示范用的一块古印纹陶片问有没有见过种东西。恰好虎头埔农场的场长刚好在场,场长说这种东西他们山上有的是,吴雪彬将信将疑,在这位场长的指引下来到位于广太绵远村的虎头埔南坡,在一片人迹罕至的坡地上,大大小小的陶片随处可见,吴雪彬形容自己当时心情简直不亚于阿里巴巴发现宝藏!
从该处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的状况分析,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吴雪彬初步断定,这里有一处古窑群遗址。当时,他马上把这一发现报告省文化厅,并由省文化厅派出多名考古专家汇同汕头市的有关人员组成考古队伍,对这处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1982年10月的首次发掘发现15个古窑穴,发掘报告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全国性刊物《文物》杂志上,考古工作者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窑群。
20年后惊艳天下
2003年3月,在揭阳市委市政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协助下,由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市博物馆以及揭阳市有关文博部门组成考古队,对揭阳市辖区内部分先秦两汉时期遗址作考古复查,特别是对普宁虎头埔古窑址进行重新发掘;同时成立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石文化综合研究课题组,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勤生亲任课题组顾问。
考古队运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对所有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和记录,获得大量详细的文字图片资料。经过重新发掘,虎头埔古窑址共发现18个窑穴、1个房址及6个灰坑。如此规模国内罕见,是广东省迄今发表的一处最大型古窑址。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邱立诚介绍,陶窑在结构上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平面图形或方形的平底窑,一种是平面呈葫芦形的横穴窑。虎头埔的陶器多为矮圈足罐,底部有花纹,被称为“虎头埔类型”,在榕江流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虎头埔陶器底部有花纹、圈足,被称为“虎头埔类型”。虎头埔窑址充分显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揭阳地区发达的陶器工业生产基地,“虎头埔文化”是潮汕先民从野蛮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填补古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文博院李伯谦教授、课题组副组长、省文物教研研究所所长邱立诚均认为,这次发掘收获很大,虎头埔古窑址年代在4000年前,大约是中原地区的夏末到商初时期,这种年代和规模国内罕见,是广东省的一外处最大型的古窑址。虎头埔窑址显示了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此处生产的古陶器辐射到哪里目前尚难断定,但粤东周边、包括珠三角、粤北都有类似陶片发现。目前已能确定从“虎头埔文化”到“后山文化”、到“浮滨文化”是潮汕文化早期的三步曲,也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文明产生前后的三步曲,它有一千年的历史跨度,是潮汕先民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见证当地文明与中原同步
中山大学的曾骐教授认为,国内已发现的古窑址同一处顶多是5座,生产是自用性质,但与虎头埔古陶同类型的陶片,在揭阳发现多达40个处。从“虎头埔”文化可以看到,从新的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潮汕地区的文化就开始与中原同步,而直到浮滨文化时期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才开始碰撞交融,而非人们平时所人为的从秦始皇派兵南下、潮汕当地文明才与中原同步。
专家评价:
遗址证明粤东绝非蛮荒之地
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古学文化综合研究课题组长、北京大学文博院李伯谦教授:
通过考古发现已经确定,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很多方面有创新之处。虎头埔窑群的发现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虎头埔窑群代表了距今4000多年前粤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先进文化,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综合,从而得以壮大。
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古学文化综合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曾骐教授:
虎头埔窑群出土的陶器花纹细密、器型轻巧,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潮汕先民的制陶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准。而根据此次发掘的房址也可以推测到,当时人们已掌握了烧陶的“阴干”技术。陶器是人类从猿到人继石器之后的第二个发明,虎头埔窑址的发现也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粤东文明已与中原实现同步,而不是人们所说的“蛮荒之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