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

家乡区县: 成都市武侯区

邛海之名,见于《汉书》:“邛都南山出铜,有邛池泽”;《后汉书》:“邛池南人以为邛河,纵广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鱼………”

南朝梁代的李膺著《益州记》,其中有邛都县下有一姥所饴之蛇为其报仇的故事,“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陷湖”。后来又有西昌知县胡薇之编撰《西昌县志》“元鼎初地震,县陷为淤泽”的记载;以至于后来又有《新唐书·五引志》“两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的记载;以至于后来又有明代《泸山碑记》“迨至嘉靖年间,地震坍塌,段氏所施之田,尽皆化为沧海”的记述;以至于后来又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卫城外城若浮块而已……陷河之说殆是实然”的记述;以至于后来又有周询《蜀海丛说》“宁远府城于咸丰、同治间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为巨漫。今之府城则震灾后另辟地修筑者”的记叙;以至于后来又有《澳门日报》1987年在《邛海沧桑》中"17世纪中期发生一次大地震,建昌城陷为海”的记叙。

邛海是怎么形成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诸如牛轭湖说、古弯曲湖残余说、安宁河东南流的古河道说、堰塞湖说;不过,影响最大的算是邛海地震下陷说了,邛海地震下陷说,始于古籍《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淤泽,因名邛池。南人以为邛河。”之前的《汉书》.《汉书》之前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著《史记》,都没有“邛海地震下陷说”。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只说:“于是过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邛,即指西昌,他到了西昌,因而有了如上记载。司马迁,著述以严谨、翔实著称,对“邛海地震下陷”这样大的史实,是肯定不会忽略不记的如此众多一致的邛海地震下陷说,那邛海的成因是“地震下陷”无疑了吧?但是,有些地质和水利专家说,以上所记是不可全信的,

至于牛轭湖说、古弯曲湖残余说、安宁河东南流的古河道说、堰塞湖说,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十分充足,所以还不能算是确证。

bong(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