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河源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要寻求河源发展的历史遗迹,除了翻阅史书古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那就是太平风情街,这里依然保留了一些过去河源发展的痕迹。
太平风情街建于清朝,早期的街道名字是“十字街”,因为街道的商业繁荣,呈现一片太平景象,故而改称为“太平街”。太平街历来是河源的重要商业街区。太平街长约300米左右,宽6至10米不等,沿街随处可见木骑楼,部分的建筑加入了欧式建筑的风格。
1930年,太平街进行了第一次改造,把青砖石块换成了水泥路,为后来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平街繁荣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值广州、香港等地的百姓逃难,来到此处发现经商环境良好,便一边避难一边经商,后来还吸引许多外地商人进驻。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商品集散地,这里聚集着广州、南海的百货;兴宁的布匹;东莞的水产;潮汕的药材等商品。太平街的繁荣带动了周边街道的发展,如中山路、化容街等,由此也形成了河源最早的商业区。当时还出现了九行工会,以行业划分,声誉响彻粤东,名扬广州。
太平街保留当年的建筑风貌,建筑浓缩了香港广州的商业气息,“广”“昌”“隆”等字仍清晰可见,据老一辈回忆当时最大的旅馆中山旅馆开业时的盛况:一副对联从旅馆的屋顶挂至地面,上联为“地点适合水陆交通四屋高楼”,下联为“适应防空主君光顾唯命是从”。加上当时中山旅馆不但提供食宿,还养有青楼女子,开业后,不但吸引了船工,也吸引了大批公子少爷前往,生意空前兴旺。
市民们在太平街可以买到这个城市最有本土味道的商品。这条小小的街道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杂货店,竹帚、凉帽、不锈钢材、传统婚庆服饰等琳琅满目的旧式货品,物美价廉,吸引了不亚于其它商业街的人流。对于太平街未来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源城区已将“历史文化风情街”的建设作为打造“文化强街”的一个重要项目,并纳入了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十二五”规划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