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mei Campus)是西南交通大学“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前身为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近代交通、矿冶、土木工程教育的发源地。1921年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此后几经分合,学校先后定名“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69年内迁四川,次年改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西南交通大学设立成都校区, 峨眉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峨眉山风景区内,校区占地1033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峨眉校区是学习、深造的理想之地,也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地处双遗产风景区的高等院校。
截至2014年12月,峨眉校区共有土木、机械、电气、交运等10余个教学系(部),26个本科专业(方向),5个研究生教育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第一批研究生于2014年9月份入学报到),在校学生7400余人;校区建有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运输等6个国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分中心,铁路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及通信平台等18个实验中心,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综合实验系统、建筑材料、地下工程等16个实验室以及与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共同建立的一大批覆盖校区各专业的实践基地。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成都,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两大最早源头之一,以“唐山交通大学”之名享誉海内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称。
118年来,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拥有以“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四少”罗河、朱泰信、许元启、李汶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贯中西、诲人不倦的杰出名师,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建筑泰斗庄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姚桐斌,以及著名科学家林同骅、方俊、张维、严恺、刘恢先、周惠久、庄育智,工程大师杜镇远、赵祖康、侯家源、汪菊潜、龚继成,革命先驱杨杏佛、武怀让、李特,实业家李光前、徐新六、贝祖贻、李国伟、杨裕球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师生中产生了57名海内外院士、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3届土木系同一个班中产生了4位院士,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当选的两院院士几乎全是我校毕业生。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配套最齐全,专业设置最完善,核心资源最充分,在高铁、磁浮、土木等诸多科学领域、工程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实力最优、影响力最强的大学,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正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弘文励教、筑巢引凤、广纳英才、砥砺科学,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和国际性的学术重地,彰显高等学府的科技创造力、学术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为实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而矢志奋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