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概括
安源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337000 代码:360302 区号:0799
拼音: 英译:Anyuan District
安源:在萍乡有一个安源镇,历史上著名的安源大罢工即从这里暴发,安源区即是取安源镇的名字而得名,它的前身是萍乡市城关区。
全区辖6个街道、4个镇:凤凰街道、八一街道、后埠街道、丹江街道、凤凰街道、白源街道、安源镇、高坑镇、五陂镇、青山镇,共有68个居委会,53个行政村。其中,凤凰街道、白源街道、青山镇由安源经济开发区治理。区政府驻萍安中大道世纪广场7号,距省会南昌市268千米。
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地带。萍水河由北向南过境。年均温17.3℃,年降水量1600毫米。萍乡矿务局驻境内。
浙赣铁路和319、320国道贯串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萍实桥、如愿塔、横龙寺、宝积寺等古建筑10余处。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革命义士陵园。境北有鹅湖公园。
安源区位于江西省西部,是萍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源,以其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卓越贡献而在国内和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早在十九世纪末,安源就引进西方资金和先进技术采煤炼焦,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安源成为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在中国工运史,党建史、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安源区东西相距最长22.40公里,南北最宽20.3公里,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12万人,有蒙、回、藏等17个少数民族。辖5街、5镇、1乡、56个行政村、3个林业分场,108个居委会。全区有基层党委14个,党支部29个,支部412个,党小组70个,党员6466人。安源区为丘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湖南省醴陵市,境内交通发达,浙赣铁路、320和319国道纵横交错。
2
历史沿袭
历史
据考古发现,萍乡在距今十几万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的遗存;四、五千年前先民即在此定居,为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原始社会晚期遗址遍布全市;商周时期隶属扬州地,进入了文明社会,留存着当时的城址。
萍乡在春秋旧战国时期为楚地;三国早、中期,萍乡为吴国扬州豫章郡宜春地,末期的吴帝宝鼎二年(267)设立萍乡县,属安成郡,为豫章、庐陵、长沙三郡接壤地区,县治设在芦溪
古冈,此为萍乡建县之始。萍乡得名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为“萍草说”,据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萍乡二字本为萍草之乡之意。另一种为“萍实说”,流传较早且较为广泛,历届县志均记载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事,其典出自成于三国时的《孔子家语》,说的是有一次楚昭王经此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斗为古代酒器),圆而赤,漂来触到昭王所乘之船,舟人取上来,昭王见此物感到奇怪,遍问群臣为何物?众人均不知晓。昭王后派人赴山东询问孔子,孔子告知:此谓萍实,可以剖而食之,吉祥之兆,只有霸主才能获得。使者返楚传达,昭王食此物,果然味美。萍乡由此而得名,意为萍实之乡。
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萍乡属袁州专区,后改名为南昌专区、宜春专区、亦属之。1960年9月30日,萍乡改县为市,属宜春专区;1962年全市设八区,其中城关区为现今安源区雏形;1970年3月10日,萍乡升格为省辖市;1971年1月设四区,其中含城关区;1979年1月经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其中含城关区;1983年改社为乡,撤除萍乡镇设立五街(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1985年,城关区下属五街(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四镇(青山镇、白源镇、高坑镇、安源镇)二乡(郊区乡、五陂下乡),后五陂下乡撤乡设镇;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
3
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九五”以来,安源确立了“工业强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地产兴区、个私富区、旅游旺区、文明建区、依法治区”的思想。
“九五”时期,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000年达3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1995年净增1798万元,年均增长8.08%。农业生产紧紧围绕走“以少胜多、高效有特色”的城效型农业发展的路子,取得成效。200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4000万元,水产品和肉类产品产量年均递增1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40%。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达24家,年生产能力在百万元以上的有13家。1996年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先进单位,井冲、流万、长潭三大千亩蔬菜基地、青山万头养殖基地,略下百亩花卉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95年以来,全区共完成新、扩、改投资4亿多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达到15项,水泥生产能力增加到近百万吨,化工行业的产值由100多万元到超亿元,改变了80年代以煤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塑料、陶瓷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工业格局,1993年进入了全省乡镇14强县(区)。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其中房地产业占全区地方财政的三分之一,是区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个私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区工商税收的60%。
4
基础设施
1995年以来,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22亿元,在水利、交通、通讯、教育、小城镇、农网改造等领域先后完成重点项目363项,新修改造乡村公路80.8公里,架设有线电视线18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横板水厂、葡萄水厂、五陵水厂等供水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充足。
5
招商引资
“九五”期间引进内资17013万元,年均才长26%,引进外资943万美元,年均递增47%,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格局正逐步形成。
6
科教文卫
1997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1993年教育“两基”工作列全省首批验收合格县(区)之首,并多次评为省、市先进单位。教育按照现代化标准新建的总投资3200万元的园林式安源中学已动工兴建,将于今年秋季开学交付使用。群众文化活跃,高坑、五陵、青山三个乡镇文化站先后进入全省百强行列。防疫保健工作得到加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郊区乡荣获“全区亿万农民体育先进乡镇”光荣称号,凤凰地区获江西省体育先进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1996被列为全省一类县(区),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红旗县(区)称号,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分另为2680元和4400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9.4%和37.5%。1998年建立了安源电视台。1999年获江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2000年安源区被命名为全省绘画之乡、灯彩之乡。
7
法制
全区普法教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涌现了一大批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八一街被评为全世界普法先进单位,青山镇下柳源村被评为“全国模范村委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受到严重打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