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中学

家乡区县: 东莞市

 

门中学是东莞市九大骨干中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建校60年来成绩斐然,是一所影响较大的名校。[1] 始创(1946年)

虎门中学有悠久的历史,创办于1946年秋。此前,虎门城内已有县立简易师范和第三中学。当时,东莞办教育政府是不出钱的,县立学校概由东莞明伦堂之万顷沙尝产(民间产业机构)支付经费,办学所在地给予补贴(县公尝产业机构)。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军占领长达七年的虎门满目疮痍,急需重建。当时虎门籍士绅名流发起重建莲溪局,并从汉奸手上夺回莲溪公尝产业(今虎门、长安统称莲溪)。翌年,考虑到虎门地广人阔,每年小学毕业达三、四百人,丞需建立一所完善之中学以便了中子弟就近入学。经蒋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王应榆、王庄持(俱南栅人)等军政要员倡议,呈请省教育厅厅长姚宝猷并得其面允,遂组成建校筹备委员会,推举明伦堂教育委员郑师许为主任委员,王若周、王光海为校董会正副董事长,地方名流邓卓汉、王因础、陈伟图、陈信明、陈慈照、万煜芬、陈顷涛、王公杰等为筹备委员,还加聘方松轩、尹聘儒、王德英、王业生、蒋杰、叶佩文等为建校委员。

校址原定在镇口村,借万氏祠堂数间开办。后经郑师许等人勘察,觉得发展前景受局限了,旋转择鹅公山东南麓,籍用原县立七小校舍。由于该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停办,沦为日军兵营马厩。明伦堂先期拨给开办费337万元(国币),莲溪局补助干谷120司担,修缮工程由广州白鹤洞尹集记(莞人)承建,用款325.98万元。8月2日签约,9月5日正式开课启用。全校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季新校招生初一级三个班,共146人,再由简易师范拨入原三中初三级一个班,初二级一个班,及年头招收的初一级春季班,新校计有三级六个班约300人,教职工20余人,蒋光鼐将军当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首任校长为谭之良(1946—1948.9)。开学后,莲溪局再拨入干谷100司担建造食宿及卫生设施。1947年5月,虎中扩大,增建校舍一座,由明伦堂拨谷1000司担,莲溪局及各界捐助500司担,此工程由广州广胜隆订约承建,1948年元旦举行落成剪彩。新校舍建筑期间,由于原教室梁椽蚂蛀,9月22日夜间,一教室倒塌,幸无伤亡。鉴此,莲溪局再度拨款,明伦堂拨谷5万司斛,与太平梁新记订约,旧校舍于1949年3月拆卸,同年8月修缮竣工。建校期间,还发动全校师生义务劳动,平坡辟地建造运动场。1947年夏,虎中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48年全校学生600人,为解放前学生最多人之年。

虎门中学创建,得到社会各界援助。其中,蒋光鼐先生资助图书馆设备,并赠送万有文库第一、二套全部书籍,还有白沙传经堂郑献庭献地7亩及鱼圹一口扩充校园等。当时广东省督军张济昌来校视察,对虎中的设施建设表示满意。

革命(1946—1949年)

虎门中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所不断追求进步的学校。办学初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就在该校开展活动。民主进步的思想得到传播,首批20多名教职员工,其中就有中共地下党员鲍照华老师和进步教师罗阳、曾尔、彭厚望及罗以逊等多人。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激起人民的反对。虎门中学成为当时太平地区的革命运动中心。1946年在太平“双十”大会上,校长谭之良先生抨击国民党挑起内战,破坏和平的行径,博得该校师生热烈欢迎。1947年1月,中共莞太区委派办员与鲍照华取得单浅联系,二、三月间,谭校长出面拒绝东莞县国民党部和三青团部来该校进行入党入团登记之举,使反动党团在该校未能建立组织和发展其党团员。夏秋间,该校学生集会声援中山大学等全国大学生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民主运动。48年和49年间,为配合东宝工区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运动,该校学治会主持开展“敬师”和“护校”运动,同国民党县党部和虎门要塞司令部等反动当局作不屈的斗争。49年三、四月间,中共太平中心支部在该校建立了中共虎中学生临时支部。从学校创办到解放之前,该校发展了一批批“东宝人民解放大同盟”盟员、中共党员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向党的武装部队、各地党组织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8年9月谭子良校长卸任,1948年10月到11月由曾宪猷代校长,1948年12月到1949年9月的校长是陈仲和,49年9月到11月校长是张守能先生,这几位校长为虎中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11月1日,东莞县人民政府接管虎门中学,虎门中学从此获得新生。

发展(1949—1966年)

解放后,虎门中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劳动人民的子女享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1957年前,虎门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当时的校舍主要是解放前留下来的两幢平房式课室及礼堂,以及一幢两层楼的课室(楼上作宿舍及图书馆用),共有课室11个。1957年因办高中增建了三个课室,1958年开始招收高一级新生,从此虎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五六十年代的虎门中学是东莞县一所很重要的学校,那时虎门周围的长安、厚街、沙田等地方都没有中学,这些地方的学生要读中学都得到虎门中学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61年学校在上球场建平房教室两幢,共6个课室,4个科组室,教学班扩大到16个,学生800多人。那时学生的生活都很艰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鞋子穿,一个个赤着脚到学校上课。每天早上都没有早餐吃,饿着肚子上完上午四节正课,到十一时半才有饭吃,学生常常饿得有点头晕眼花。学校的饭菜也不好,有些生活困难的学生更是“搭饭不搭菜”,由于没钱交菜金,只从家里带来大米交给饭堂,吃饭时只领一小钵白饭,没有菜送,只有星期天从家里带来的一小瓶咸菜腐乳,这样一小瓶咸菜腐乳还要吃一个星期。由于学校宿舍不够,住在金州、博美、卢屋,以至南栅、北栅的同学,每天上学放学就靠双腿走路,远的一天要走十几公里路程。

尽管读书生活很艰苦,但能读上中学的人仍是不多,不要说高中生、大学生,就是初中生也显得很“宝贵”,属于稀缺人才,那是只要初中毕业,到镇政府办公室登记,都可以安排工作。所以,虎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校风优良,再加上有一批爱生敬业、素质不错的教师队伍,虎中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1961年夏,第一届高中班60人毕业,就有18位学生考上高等院校。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高中生毕业,有33人参加高考,其中10人考上大学,有9人读本科。这个成绩是很了不起的。文革前的虎门中学在东莞是很有名气的,成为广大学子向往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虎中的首任校长是卢国英先生,1950年2月到7月任职。第二任校长是卢岳云先生,1950年8月任职到1957年7月。在五六十年代担任虎中校长时间最长的是李庆良先生,从1957年8月做到1969年,后调任东莞中学校长,是东莞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这几位校长为虎门中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钟伟康(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