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潮汕人俗称聚饶、贴饶或扣饶,是广东潮汕地区富于地方特色的汉族工艺美术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普宁嵌瓷,据专家考证和现存潮汕具有历史时期的庙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见证,在明代万历年间(1572年-1619年)就已在揭阳汉族民间出现,盛于清代。现在潮汕民间的庙宇、祠堂和民屋"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都装饰有嵌瓷。属于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色彩斑斓、活龙活现的嵌瓷艺术嵌瓷是以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为基础,运用经剪取的瓷片镶嵌来表现形象的工艺品和建筑装饰艺术。艺术风格较为写实,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效果突出,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和欣赏价值。嵌瓷工艺美术作品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湿润地区是其他工艺品无法代替的。
嵌瓷艺术风格独特,布局构图气势雄伟、均称合理,线条粗犷有力,设色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在对比中求统一。其题材广泛,或采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名臣、文人墨客,来反映人民群众扬正压邪、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给人鞭策和启迪;或采用寓意吉祥、富贵的花虫鸟兽,营造吉祥、长寿、如意、富裕、和谐等富有汉族文化朴素情感的艺术氛围。因其风格写实、质感坚实、雅俗共赏、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深为海内外潮人喜爱。
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而装饰脊头、屋角头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三星图)立体人物。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的嵌瓷,常见的是麒麟、狮、象、仙鹤、梅鹿等,其构图多采用两边对称的方法。
普宁嵌瓷作为潮汕三大汉族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汉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嵌瓷中最负盛名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具有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的特点。在普宁一些工艺者的努力下,嵌瓷也流传到[台湾、东南亚一带。揭阳普宁嵌瓷工艺人才辈出,自古就有"嵌瓷之乡"的美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