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绕三灵始于南诏,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白语称“光上娜”,大意是逛花园,最初是古代白族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三灵”分别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绕三灵,白语叫“观上览”,意为“逛三都”,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盛会,被人誉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会期为每年农历 4 月 23 日至 25 日。
届时,洱海周围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浓妆淡抹,排成长蛇阵,热闹非凡。队伍以村为单位,每队前有两位老人手持杨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后面的队伍有的唱调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白天边走边唱边舞,一路欢歌笑语;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着白族“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
第一天从大理城出发,绕到“神都”圣源寺,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第二天绕到“仙都”河矣村金奎寺,祭祀宋大理国国王段宗榜;第三天绕回“佛都”崇圣寺,祈祷上苍保佑、永镇山川、天地安宁,然后在寺旁的马邑村散会。据杨回楼《滇中琐记》记载:“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坌集,殆千万人,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祸。”
白族绕三灵的习俗起源有三种传说:一曰古代大理是个泽国,白族先民居住在山林间,以狩猎为生,每当猎获野物时,人们就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故谓“绕山林”。二曰白国时,白王的太子失落桑林花园,百姓至桑林寻找,一边呼唤一边唱跳,故曰“绕桑林”。三曰南诏时候,爱民皇帝段宗榜到五台峰下敬香,突然暴病死去,国民往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绕行三天三夜,以示哀吊,故名“绕三灵”。从此,段宗榜被奉为中央“本主”,统辖“五百神王”,每逢他的忌日,要举行吊念活动。
白族绕三灵发展到现代,绕三灵的活动内容有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参加绕三灵的人员由昔日中老年男妇居多,发展为白族青少年都参与的一种民族盛会;活动内容由祈求神灵赐子降福和禳灾,发展为集春游、白族歌舞和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时间减少了一天,即因为大理古城城隍庙已改为他用,减去了农历四月二十二游城隍庙的活动;白族歌舞除打霸王鞭、唱"花柳曲"和对调子外,还增加了许多传统的白族歌舞表演,形式多样化,使得绕三灵更具地方和民族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