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寿县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传说为唐玄奘奉敕建造。明末清初宿十八罗汉,堪称艺术珍品
西大寺巷的尽头,便是报恩寺了。大雄宝殿
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
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 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乌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 北三面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等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此亦为内八景中之一景。大殿门两旁墙上嵌着大书法家赵盂 倾所书的“南无释迎牟尼佛”七个大字和清书法家梁谳为此七字 作跋的两方石刻。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十八罗汉像是寺内的珍贵文物。它们分别立于大雄宝殿的东、西山墙及东西后檐墙的砖台上。1952年,房屋漏水,长时间浸润东边的第二尊,使之倒塌,仅存在十七尊。
这些罗汉像,情态各异,在波涛之中各踏一水族,好像在渡海。他们有的双目微暝;有的切齿怒目,气势逼人;有的合掌当胸。他们脚踏之物,首似龙,背似龟,形似猪,构思精巧,布局合理。
这些罗汉制造工序及其复杂。其先立木为柱,用木棍、竹片作骨架,缠以稻草,尔后用细土和棉絮捣成泥料敷造。罗汉手指则以棉线为芯,以防断落。像干后,通体以极薄之细棉纸糊裱两层,与纸上施国漆,漆将干时贴金。无需贴金处施不同的颜料。讫后,与金皮外再髹漆一层,名为“漆包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