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盖隆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工作。他勤于富余,著述颇丰。除散见于报刊的一些论文外,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1950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党史探索》(1983年)、《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83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87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8年)、《毛泽东思想史》(1993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5年)、《中国和全球走势》(1996年)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配合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广泛的、有益的积极作用。
他担任主编的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1987年)、《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国编年史》(198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91年)、《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与丁晓春等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1991年)、《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画册)》(与谷长春、蒋齐生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名人大辞典》三卷(与范源、罗竹风主编,共收人物3万多人,1991~ 1993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与孙连城共同主编,1993年)、《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与梁初鸿等共同主编,1993年)、《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与刘佑兴等共同主编,1993年)、《抗日战争写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还主编出版了《中共党史文摘年刊》6册。
廖盖隆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是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坚决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得到思想理论界的好评。
廖盖隆工作认真,勇于负责,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遵循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史研究、学术讨论等工作中,提倡以确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拓宽视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新观点、新诊断。他的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是廖盖隆突出的优点。即使在他离职休养后,仍然读书不倦,笔耕不缀,屡有新著问世。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周围的人学、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洪流中,成长为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长期以来,他自己动手积累资料,写读书笔记,认真记录各种会议上有价值的发言,无论参加大小会议,均事前认真写出发言稿,表现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受到广泛的称道。
廖盖隆坚持原则,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待人热忱宽厚,乐于助人,积极主动培养青年,奖掖后进,深受人们的敬重。
廖盖隆的一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一生。他勤奋工作,严谨治学,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事业。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业绩和风范,勤奋的治学态度,不倦的探索精神,开明的领导作风,忠厚的长者气度,是党史工作者的楷模。
廖盖隆,因病于2001年6月23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周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