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这种民间乐器,清初才从我国西部传入中原并流布开来。丹棱人对唢呐情有独钟。走在丹棱的县城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有一座专门以唢呐命名的露天广场。广场正中间立着一座标志性的唢呐铜像,很是引人注目。据介绍,唢呐广场是整个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建于闹市,显见传承,可见丹棱人心中的“唢呐情节”是如何深厚……
在丹棱置县的1500年间,人文荟萃,蔚为壮观。史载五代诗僧可朋、北宋文学家唐庚、南宋史学大家李焘父子、清代名家彭端淑兄弟就是土生土长的丹棱人。自古以来,丹棱的民间文化十分兴盛,在这里,花灯、龙灯、狮灯、牛儿灯、兔儿灯、抬会、秧歌对唱等代代传承,绚丽多姿。正是这种民风,使唢呐在丹棱有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并进而成为丹棱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翻开唢呐在丹棱存在发展的几百年历史,唢呐经历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过程。据县志记载,唢呐在清朝初期刚开始传入丹棱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成为达官贵人、富豪乡绅摆玩的工具,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然而随着唢呐与川剧锣鼓、胡琴的合乐,唢呐渐渐大众化。到清末民初,丹棱唢呐由“阳春白雪”而“下里巴人”,在民间形成气候,从此活跃于田间院坝,成为乡村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必备乐器。在丹棱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的记载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出殡之日,鸣炮鼓吹,刍灵旗幡悉具”。这里讲的是唢呐用于丧事。
“新妇入门,鼓吹大作,鸣礼炮,男女交拜天地祖宗及其父母亲友,礼成。各来宾入座,鼓吹复作”。这里讲的是唢呐用于婚嫁喜事;
“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同城文武官员,车骑仪仗鼓吹,导之出东门外古关帝庙前,设春场,行迎春礼”。这里讲的是唢呐用于祭祀。
可见当时,唢呐已经深入社会生活,兴盛一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