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华军于1944年向豫湘桂黔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中国军队官兵英勇抗击。由于敌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中国连续七年抗战,师劳兵疲。当时中国一些精锐之师正在缅北滇西发起进攻,收复失地,国内战场的战力因此而减弱。过去许多著作指责国民政府的军队大溃败,丧师失地,不无片面之处。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仍然继续艰苦抗击日军,方先觉第十军坚持四十七昼夜之衡阳保卫战就是比较突出、典型的一次战役,是抗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场孤城保卫战。日本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
1 战争背景
1944年春夏起,日军为了逆转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急遽失利的厄运,“内心极度焦灼”的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上奏日本天皇,提出了“打通大陆作战”的设想,并得到了天皇裁可。日本侵华军发起了对中国平汉铁路南段、粤汉铁路中段和湘桂铁路沿线的猛烈进攻,代号为“一号作战”。其意图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西南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阻止对其本土的空袭,同时摧毁中国国民政府继续抗战之意志,并“切望借此鼓舞士气”。5月下旬日军调集了8个师团、4个独立旅团共20余万兵力,开始发起向湖南的进攻,日本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守卫长沙的第四军张德能部,不敌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长沙于6月18日下午失陷。日军沿湘江东岸突进,6月23日进抵衡阳近郊,并继续南进,牵制衡阳外围的中国军队,以孤立衡阳。 后来日大本营遂将此作战命名为“一号作战”,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一号作战”的主要内容是先攻占平汉铁路之南段,进而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两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防止美国B29重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日军称这次作战“确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一连串的大军作战。 ” 自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输得溃不成军,而日军赢得溃不成军。短短数月,河南大部、湖南长沙相继沦陷,如果衡阳也很快失守,那么日军必然会速下桂林,以日军势如破竹之势,桂林等西南重镇岌岌可危。一旦这些重镇失守,那么美军在西南苦心经营的飞机场必然化为泡影,陈纳德的几百架飞机连降落的地方都恐怕找不到了。衡阳保卫战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国人信心。衡阳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公路,战略价值重于长沙。
2 战斗时间
1944年6月22号到1944年8月8号
3 战争经过
方先觉率第十军浴血守卫衡阳担任衡阳保卫战的是第九战区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第十军。26日,日军占领衡阳城东湘江东岸的机场,并迂回至衡阳之南,截断衡阳守军的退路,从衡阳之西、西南形成了对衡阳的包围。27日,渡过湘江之敌猛攻,进抵欧家町、黄茶岭,向停兵山、高岭、江西会馆主阵地猛攻。守军决心与敌人拼至最后一颗手榴弹。28日,停兵山、高岭据点守军全部牺牲,无一生还。至15日,守军退西禅寺、张飞山,改守第二线。日军攻击重点从衡阳西南转向城之外廓。16日,市民医院南端高地失陷。日军攻击转向西北郊。17日,日军对衡阳城猛烈轰炸,逐次夺取城郊据点,压缩包围圈。16日至月底,双方对战,寸土必争。第十军官兵伤亡达70-90%。医药品缺乏,轻伤者自愿重返第一线,伤势不轻但能行动者,自愿留在阵地,宁愿以激烈的战斗麻木自己。日军进攻衡阳付出了重大伤亡,又有联队长一名、大队长六名被击毙,但仍难以进展,不得不于19日再次停止进攻。21日,敌佯装退兵,引诱守军出击,又空投“归来证”,向第十军诱降。第十军识破敌之诡计,将“归来证”予以焚毁,决心苦战,与衡阳共存亡。在保卫衡阳作战中,7月27日、8月2日,中国空军两次向衡阳城内投下蒋介石的手令,令方先觉军坚守衡阳城待援。但日军拼力堵截支援衡阳的中国军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第十军伤亡极大,连杂兵夫役亦抽调投入第一线战斗,状极惨烈,衡阳守军顽强死守。相持至8月1日,日军又猛攻西禅寺。迄3日拂晓,西禅寺守军阵地失而复得3次,伤亡惨重。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第十军伤亡极大,连杂兵夫役亦抽调投入第一线战斗,状极惨烈。 方先觉第十军官兵守卫衡阳城达47昼夜,在日军猛烈攻击下,顽强拼搏,坚守待援,直至阵地全毁,伤亡惨重。8月7日夜,方先觉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停止抵抗。衡阳于8月8日陷落。 日本战史称,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 衡阳之战,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阵亡6000余。据日方统计,是役日军伤亡近两万人。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不独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苦难的战役”。第十军英勇顽强坚守衡阳城47昼夜,迟滞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进程,歼灭了大量日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抗击外敌的崇高精神。日军战史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日本军官谓:“中国军队勇敢作战的情形,不仅此地日军敬佩,就连日本天皇和大本营都已有所闻。”故而,衡阳城虽然失陷,第十军依然光荣。方先觉军长蒙难后,日军将他押至天主教堂软禁。他向日方提出的三项要求是:1,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2,收容伤患予以治疗,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守城官兵绝不离开衡阳城。这使受难官兵2000余及伤患官兵7000余,免除了被屠杀的恐怖。 “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 经救援,方先觉脱险逃离衡阳,于12月11日到达重庆。重庆出现热烈欢迎方先觉的热潮,张贴标语:“欢迎抗战的灵魂归来”。
4 历史评价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衡阳守军和衡阳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极其悲壮、惨烈的赞歌,赢得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毛泽东亲自为延安懈放日报》起草的社论高度评价“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大公报》以《感谢衡阳守军》、《衡阳战绩永存》为题连续发表社论,赞扬衡阳保卫战。国民党政府也因此授予古城衡阳“抗战胜利纪念城”的称号,并建塔纪念。所有这一切赞誉,衡阳古城和衡阳人民都是当之无愧的。 衡阳保卫战为中国抗战史最成功的战役,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时称“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方先觉率领第十军进行的衡阳保卫战,被日方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衡阳保卫战是日本战史记载唯一的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守军的战例,可见其抵抗是多么顽强。连日寇也不得不发出哀叹:这是自进入支那以来遇到的最为顽强有效的抵抗。有这样的军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何其难也! 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因此授予古城衡阳“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并建塔纪念。 方先觉率领的第10军,只用了不足1.7万人的力量,就吸引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仅以一军之力,而承担起如此巨大的战略任务,这在中国抗战史上无疑是个莫大的奇迹。可惜衡阳只是整个战场上一个重要的结点,一个关键方面,而方先觉,他也决定不了全局,摆布不了各军各战区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最终衡阳和方先觉个人,还是都只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号开始,到8月8号结束,历时47天,创下了以少战多,歼敌数倍,击毙日本高级军官300多人的辉煌战绩。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不独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苦难的战役。对于方先觉第十军领导的衡阳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大公报》以“感谢衡阳守军”、“衡阳战绩永存”为题连续发表社论,赞扬衡阳保卫战。 抗战时期著名的重庆《扫荡报》,曾经在自己的社论当中这样写道,衡阳这一度成为全世界注视中心的城市,在我们的抗战史中,曾占有辉煌之一页。提起衡阳,称得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国外这个城市,和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英名永远流传。
5 历史意义
虽然衡阳保卫战最后以城陷失败而告终,但是其历史意义却是巨大的。
第一,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衡阳一战中,敌人伤亡惨重,其中“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两个师团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建筑了坚固的工事,比日军战死的人要少得多,大约是日军的1/3左右”,我第10军确已 向罪恶的侵略者索取了3倍以上的代价。因此,衡阳之战,“在我虽败犹荣,在敌虽胜不武”。在此之前,日军攻占到星州和马来西亚,伤亡却只有1289人;扫荡印尼全境,一共只用了3个师团另1个旅团,损失了2624人。而在“衡阳攻城战”中,日军竞投入5个师团。1个独立旅团和1个重炮兵部队,旷日持久达47昼夜,而伤亡人数,竟在上述诸役伤亡总数3倍以上,无怪乎日军视此一战役为“苦难的战役”。由于日军在衡阳一战中损失惨重,致使日本方面为了维护其“皇军”在华战无不胜的神话,对战役的真相多有隐瞒,致使日本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有衡阳这个地方。 第二,衡阳保卫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时重庆的《扫荡报》给衡阳守军的致敬书中这样写道:“这40天来,敌寇不断用强大的兵力猛击你们;甚至滥用毒气,做出不齿于人类的野蛮事。而你们装备劣势,给养不足,援军接应困难,负伤缺乏医药,各种条件都不如敌人。你们用血肉抵档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保卫祖国的名城,给四万万同胞吐了一口闷气!有了你们这一战,才觉得做中国人是最高贵的。后方的同胞对你们真是说不尽的感激,说不尽的崇敬!”当时的重庆《大公报》也发表社论称道:“衡阳虽以陷落敌手,衡阳守军的战绩尚在!衡阳47天是索得敌军巨大的代价,衡阳47天是在明耻教战。全国人都应惭愧对国家太少贡献;而凡是中华军人必更普遍反省自己的决心与努力是否也如同衡阳守军,我们以为衡阳之战贡献至大,不仅向敌人索取了代价,也给中国军人做了榜样。”《救国日报》社在自己的社论中也这样写道:“抗战8年,战死疆场之英雄烈士,至少数10万人;而保卫国士,致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为衡阳守军。”
6 主要影响
衡阳会战对日军而言,可说是在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后来依据日军曾参战的官兵描述衡阳之战,中国军队根本是拿手榴弹当刺刀在使用。 血战间日军的兵力前后补充了三次。在城郊的阵地争夺战中,日军付出了损失六万多人的代价。包括了日军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中将、参谋长原田贞大佐残废,和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阵亡才得以近逼市区。血战期间在日本国内更因各地的战况不利,导致东条英机的军人政府因而倒台。 衡阳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第二,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时时文表示“衡阳驻军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态,展开抗战史中最光荣之一页,相持48日(按实际47日)不徒予后方以从容布置之时间,且使太平洋美国毫不顾虑而取塞班岛。东条内阁穷于应付而急遽崩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