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源是涞源县南马庄乡四里四村人,过去因贫困与疾病,一直没有结婚。直到十多年前,他凭借自己上山挖采野药材的经验与智慧,开始承包荒山种植药材,转身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武德源的致富带动了周围村种植药材的热情。县里也因势利导,在去年和今年给四里四村及其周围的古道村发放了3000斤药材种子,几乎家家都种植。如今,这一带又成为了涞源县在扶贫攻坚中确立的五大产业片区之一——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中草药成了这里脱贫的一把钥匙……
一次突发奇想老农开始试验药材种植
“我都58岁了,还有人给介绍了个对象,就要准备结婚了。”9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涞源县南马庄乡四里四村采访时,村民武德源站在山脚下,乐呵呵地说。
20多年前,武德源从内蒙古退伍回到家乡,之后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阴雨天,他四肢的关节就如同有上千只蚂蚁在啃食,“疼得根本干不了活儿。”武德源说。
武德源告诉记者,家里本来就穷,加上身体又有病,不能与别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所以一直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到山里挖药材,成了他贴补家用的重要途径。
1997年的一天,武德源在山上挖野生药材时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药材要是能种就好了,就不用漫山遍野去找,也不会那么累了。”这句话点醒了自己,“当时我就激动起来了。”武德源回忆说,次日他就到50多公里外的阜平县城买回一把柴胡与黄芩的种子,开始在村头山坡的一片空地上试种。
“买药材种子时,卖药的跟我说,种上黄芩后,要保持十多天地面潮湿;种柴胡需保持地面潮湿的时间更长,要一多月。要是地面一干燥,药材就不发芽了。”武德源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经验,前几次种上之后,种子都没有发芽。
武德源开始想办法。他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草,灵机一动,扒了很多野草盖在种药材的地上。
“可是山上风多大啊,我头天晚上盖上野草,第二天早上再上来一看,草都被风刮走了。”武德源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场景时说,“当时我就想,要是草还长着,就刮不走了。”
武德源又跑到阜平县城,买了点灭草剂,喷在了药材周围的草上。“草虽然死了,但是根还在,我就把这些草拢一下压在药材上。”这一招见效了。眼看着药材一点点长大,武德源高兴得一个人在山坡上手舞足蹈。
一个人种药致富点燃了整个村子的热情
就在武德源满怀希望时,新的问题来了——药材被一场大雨冲得七零八落。
“后来,我问了县里的专家才知道,这就叫水土流失。”武德源说,他听从专家的建议,在药材周围种了不少树,有核桃、杏扁,还有山桃。虽然果树挡住了药材的阳光,但保持了水土,能保护药材不会被雨水冲走。
试种药材两年后,武德源终于成功了。他收获了不少药材种子,周围的树苗也开始茁壮成长。
在涞源县扶贫局的帮助下,武德源开始承包荒山,“一开始包了几百亩,到2006年就一下子承包了1000亩,又雇了几名工人”。
四里四村是一个自然村,只有70多口人,依山而建,归属行政村古道村管辖。古道村的会计蔺源说,村里共有200多户,看到武德源致富后,也争先恐后地承包荒山。
农林改革之后,古道村每家每户都承包了一部分山林。为此,涞源县扶贫局给古道村发放了3000斤药材种子。村民们也都效仿武德源,在荒山种植草药的同时,还种植起了杏扁、山桃等果树。
“头几年主要靠药材的收益,等到药材采摘之后,还可以依靠种果树赚钱,收入不断线。”蔺源说。
“以前规模小的时候,卖药材都要运到安国;现在规模大了,安国、北京的人都开着车来我们这儿收。”武德源高兴地说,这两年,有人开始给他张罗着相亲了,“就准备结婚了”。
一个中草药种植片区将承载涞源的“北方药都”梦
“抓产业扶贫,实现农民就地脱贫,是涞源县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之一。”日前,涞源县扶贫局办公室主任张立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此,涞源县在辖区划分了五个产业片区,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是其中之一。
张立志表示,中草药种植其实遍及涞源县除城区办事处以外的17个乡镇、189个行政村,现有种植面积2万亩(山地种植面积1.6万亩,林药间种面积4000亩)。涞源县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投资4000万元,使县域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面积扩大到10万亩。
“涞源县中草药种植主要以山地种植、林间种植为主,在立地条件好的阴坡、半阴坡地区规划山地种植,在退耕还林的地块进行林间种植。”张立志进一步说。
在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规划布局方面,涞源县根据自身独特的资源以及气候特点,在辖区的拒马河和唐河两岸主要种植柴胡、苦参;在辖区108国道、207国道以及北出张家口的新涞蔚(涞源到蔚县)公路两侧退耕还林地种植黄芩;在涞源盆地周边乡镇种植桔梗。
“预计三年亩产收入可以达到7000元,整个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的产值将达到7亿元,纯收入将能够达到4.5亿元。”涞源县扶贫局局长妥开祥接受采访时满怀期待地告诉记者,涞源不光要脱贫,还要打造“北方药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