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砚台,自然就想到名扬海内外的端砚、歙砚、松花砚、鲁砚、贺兰砚等名砚。然而,作为“砚中珍品”的云南省永仁县的“苴(读左(zuo )却砚”却鲜为人知。纵观其中的缘由,主要是由于历史和苴却砚矿石产地等原因,人们对苴却砚的发源地发生了纷争,苴却砚的名称也被改得五花八门,诸如“中国苴却砚”、“龙砚”、“四川苴却砚”、“攀枝花苴却砚”、“攀枝花砚”、“攀砚”、“金沙砚”、“泸石砚”等等,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和苴却砚的收藏爱好者,很想借本文澄清人们心中的疑虑,还苴却砚一个清楚。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石眼,我国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苴却砚的石眼最多的有4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六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用苴却石雕刻的砚台,质地精良,细腻如婴肤,坚而不顽,腻而不滑,有发墨不损毫之忧;存墨不腐,积水不固,有哈气研墨之妙;砚石结构细密,抗湿性强,有隔热绝缘之功。既经久耐火,又古色古香,是书画家、鉴赏家的收藏鉴赏佳品。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苴却砚早在唐宋时期被称为“泸砚”并载入史册。清宣统元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并一举获选名震中外。后因历史原因苴却砚失传多年,自从新开发以来,苴却砚屡获殊荣。一九八九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为展览剪彩;一九九四年六月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十月获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九五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九七年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砚”,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再获“金奖”;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方毅、张爱萍、启功、董寿平、黄胄、千家驹、溥杰、王遐举、刘炳森、范曾、郑珉中、刘演良、陈声桂、徐梦丰等国内外名家为苴却砚写诗题字,称苴却砚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
苴却砚名源于地名。纵溯历史上苴却砚的衣胞之地,当属永仁。云南省楚雄州的永仁县古称苴却,汉属古蜻蛉县地,春秋战国时属滇王领地。隋属蜻蛉县。唐初曾置强乐县,武德四年(621)属微州,设深利(今永仁)和十部(今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唐南诏时属弄栋节度地。宋大理国后期属姚州都督所辖统矢府大姚堡。元属大理下万户府的统矢千户和大姚堡千户。明属姚安府。清属大姚县,道光三年(1823)置苴却行检分治。民国2年(1913)改苴却巡检司为永仁行政区域,设行政委员。民国13年(1924)由大姚县析出,取永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定名永仁县。县城至今仍被叫做苴却街,城南设立着苴却社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保证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蔬菜、水果供应,国务院一声令下,永仁县靠近金沙江边的膏腴之地全部划归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其中就包括位于金沙江南岸苴却砚石的主要矿带。斗转星移,今天,人们才发现那块土地竟然埋藏着永仁县的一段历史,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辉煌的历史。好在今天的父母官们,也有不输于巡检使宋光枢的古道热肠。虽然县财政很紧,但政府却积极调集资金,收集到170方散落在民间的古砚台,为的是把苴却古砚这一文化遗产加以很好的保护和开发。这次收集到的170方古砚台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些苴却古砚装饰精美,内容以花鸟、人物、上水、云龙、松鼠等为主,表达了喜庆、吉祥的意愿。这些砚台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图案依旧栩栩如生,显示出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每方古砚都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其中的五方砚台因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均较上乘而被云南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为了给苴却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永仁县委、政府还千方百计筑巢引凤,广讷人才,吸引了苴却砚的制砚名家四川省“罗氏三兄弟”(金石行家罗敬如之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到永仁深度发掘苴却砚。经双方多次沟通后,罗氏兄弟石艺研究所与永仁县文体局签订了一个长期的合作协议:由罗氏三兄弟石艺研究所出资,永仁县文体局提供场地,把永仁苴却古砚、菜园子新石器、彝绣彝装、彝族生产生活用品在永仁县文化馆一楼展厅展出,罗氏三兄弟石艺研究所在展厅进行现代苴却砚展销。同时,罗氏三兄弟已经投资130万元,在“永武”高速公路永仁入口段征集了20亩土地,着手建设一个集生产、销售、展览于一身的综合性场馆,专门从事苴却砚的开发。此外,罗氏三兄弟石艺在昆明市翠湖南路翠丽东苑9号商铺-石之轩,在楚雄市彝人古镇舒心浦4号(彝人古镇大酒店右前方)均设有铺面。这里已经成为他们展示苴却砚珍品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的平台。2007年12月,楚雄州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剑明同志为永仁县博物馆题写了“苴却砚之乡”。
苴却砚,终于名至实归!
苴却砚,终于叶落归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