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简介

家乡区县: 金昌金川区

【基本情况】金昌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民乐、山丹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2011年末,金昌市常住人口46.59万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下辖永昌县、金川区,全市共有1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金昌因盛产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国民经济】2011年,金昌市完成生产总值2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亿元、182.4亿元和38.35亿元,分别增长5.5%、17.1%和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1亿元,增长23.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2亿元,增长17.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8.02亿元,增长19.32%;地方财政收入11.38亿元,增长1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4元,增长13.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9元,增长12.7%。

  【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11年,金昌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6%。其中:中央、省属完成投资61.45亿元,下降5.15%;地方完成投资69.26亿元,增长69.27%。完成房地产投资6.44亿元,增长33.47%。

  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8项,开工建设50项,开工率达到86.21%。金昌支线机场通航、金阿铁路通车、金川公司20万吨铜项目投产。市传媒中心、金昌大剧院、金昌监狱、金昌客运汽车站、金川公司6万吨镍、金武高速公路、金昌车用天然气工程,中科光电5兆瓦光伏发电、市区2×330兆瓦热电联产、中国三峡能源金昌风电项目、镍都实业公司技能改造项目、鑫华150万吨捣固焦及300万吨重介洗煤项目、东华20万吨特钢项目、金化集团“2030”项目、金泥40万吨电石技改、镕凯20万吨电石、嘉森60万吨洗煤项目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2011年共实施招商项目122项,其中,新建项目90项,续建项目32项,引进到位资金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6%。

  【资源优势】矿产资源:金昌市共发现矿产地101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15处,有色及贵金属矿产21处,能源矿产11处。矿种包括铁、铬、镍、铜、钴、金、银、铂、磷、硅石、萤石、膨润土、建材花岗岩、煤、石油等41种。其中镍矿储量丰富,列世界同类矿床第三位,铜矿储量居中国第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和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

  旅游资源:境内文物古迹较多,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有西汉时期的骊靬遗址、汉明长城以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有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有以北海子塔为主的古建筑群。

  【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牢固。2011年,金昌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2%。镍、铜、钴和化工等工业主导产品产能大幅提升,分别达到15万吨、60万吨、1万吨和400万吨;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亮点凸显,有色金属、化工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独具金昌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被列为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金川集团公司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金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新材料工业园、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永昌工业园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金昌市先后被确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优质肉羊、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优质高效节水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现已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30家、省级17家、国家级1家,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农”工作】农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2011年,金昌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7.45万亩,较上年增加1.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35万亩,较上年增加2.0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3.02万吨,增长6.93%。蔬菜产量57.54万吨,增长15.09%。

  全年新建万只羊场2个,千头牛场3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3个,总数累计达到130个。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24.1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76%。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1.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2%;农用拖拉机4.55万台,增长1.56%。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7%。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点6个,落实示范面积15.52万亩,特色优势作物标准覆盖率达到90%。全市共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点24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3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7%。全年共新建农村沼气220户,累计建成14551户。

  【人民生活】劳务输出、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金昌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74元,比上年增加2395元,增长13.55%;人均消费性支出16698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1.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09元,比上年增加756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430元,增长106.6%。农村居民人均房屋面积达到38平方米。全市年末在岗职工7.05万人,下降0.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6730元,增长10.99%。

  【扶贫开发】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100元/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参保率分别达到99.08%和95.08%,提前实现省上提出的“四个全覆盖”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07%。校安工程加快实施,撤并农村中小学63所,建成寄宿制学校25所,新建城市学校9所,改扩建校舍面积25.89万平方米,消除危房25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和城乡中小学学杂费。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年金昌市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7项,投入资金3.18亿元。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88%;氨氮排放量0.55万吨,增长3.34%;二氧化硫排放量11.64万吨,下降1.56%;氮氧化物排放量3.03万吨,增长3.44%。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为2.13,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44天。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1%。城市污水处理率98.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28.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4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8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2.72平方米。“五城联创”工作取得新进展,金昌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55人,全年共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145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7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2%。全年创劳务收入8.4亿元,输转人数8.31万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55456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7.8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6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0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1.49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14.71万人。城市低保对象1.91万人,发放低保资金4883.1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2187人,发放低保金1098.21万元。

  【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9项,安排市拨科技三项费240万元。共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4项,批准立项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5项;受理专利申请250件,已授权150件。

  全市现有普通中小学91所;在校中小学生65847人。全市现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11所、民办56所。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65%;农村幼儿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4%;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93.9%。中小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04%。全市成人和青壮年识字率均达到99.13%。

  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24.5万册。已建成农家书屋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村文化室138个,社区文化中心34个。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其中已转换数字电视用户6.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77%和91.43%。全年城乡共组织放映公益电影1889场。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4个,其中: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12个,村级卫生室138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910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3578人;卫生技术人员2962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784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11.52‰、12.42‰和9.3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达到98.3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8.93%。

阿斯巴甜(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