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的特点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艺术特点

  丹剧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以“啷当”、“云阳”、“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较接近于京剧。由于啷当男腔高亢简朴,小生这一行男演员较难胜任,常常选用女小生,因此表演风格上较接近于越剧。丹剧唱腔中,袭用啷当艺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艺而形成的“老啷当调”,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趣。依据啷当尾句拖腔发展起来的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丹剧的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在江苏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下,经过丹剧四代人的努力,丹剧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关行家评论,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

剧种特点

  1、对丹剧语言声调的研究从未展开。舞台语言不规范而形成的同台不同音调的现象,持续了四十余年,致使其至今未能表现出丹阳语言的特色。现今世界上,没有特色的文艺品种,是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既然丹剧舞台语言难以统一,那干脆用普通话好了,也便于剧种的推广。”这不仅是设想,而且已付诸行动。我们不能说这是错的,因为艺术只有优劣之分,而无是非之别。 这其实是一个美学问题。所谓美,就是把各具特色的形象、现象融汇在一个相互共存的时空里,使之不断竞争,不断变化,从而在人们思维中形成一个和谐具象的观念。没有了差异,就失去了美,失去了美,就失去了某个个体存在的价值。 要研究“丹阳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说丹阳四门八乡语音语调的多样性,单是寻找一个能承担此重任的人,恐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奉献出自己一辈子的精力,不计较名利得失,还要有渊博深厚的民族民间语言的学术功底,这种人恐怕不是一年两年出一个的问题,二十年出一个,就是丹阳文化的大幸了。我如此说,是想说明,这是一项非常不容易做的事情,没有悲壮的六出祁山的诸葛精神,恐怕到成功之日,他连在丛中笑的份额都摊不上。
  2、丹剧音乐的母体是说唱“啷当”的音乐,由于“啷当”原先是一些盲人用于糊口的手段,所以,重唱本、轻音乐的现象十分普遍。高度营养不良的母体,给丹剧的音乐遗留下非常大的困难。为了表现大型剧本中的复杂情节与人物关系,势必要向除它而外的民间音乐求援。“拿来主义”本是江浙一些剧种扩展音乐的重要手段,但丹剧的音乐工作者们却遇到了较大的尴尬,一些观众不买账了:“那哎—哎—哎—怎么少了?”(据说,哎—哎—哎-就是丹剧的特色)。
  这里就是美学的另一个问题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美学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类对美的欣赏,是以变化、发展、创新为基础的。谁来做丹剧音乐改革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要想以一人之力,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要去改造人们头脑中天生的对固有事物的依恋,这就不仅是有没有名利的问题,而是可能要失去原有的名利。现时代这种“傻子”委实难寻。所以,虽然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才华横溢的音乐新秀,却都唯恐避之不及,去干别的更实惠的事儿去了。
  3、剧种的生存发展有一个大关键,就是演员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聚会中,前辈沈亚威先生(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大作曲家)告诉我一件事:他在六七十年代写了一首歌,叫“战士第二故乡”,当时,一位歌手带着它去参加全军文艺会演,结果此歌遭一记闷棍,连点水花花都没有溅起。二十多年后,当今一位我们都熟悉的歌唱家二唱此曲,一炮打响,迅速流传全国。歌变了?没有。演员!这就是演员的作用。演员能救活一首歌,同样能让人们认识和接受某一个剧种,因为所有对丹剧的研究,归根到底是要由演员来表述的。人的艺术感悟力,很大程度是与生俱来的。要找一个在一定时间段里能左右剧种局势的演员,也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只有在大面积的“采购”中,在大面积的“选苗”中,才有可能发现合适的人选,然后培养、教育,才能起到作用。丹剧历史上有许多挂牌的演员,而上述演员,则寥寥无几,否则,丹剧决不是今天的局面。
  4、谁都知道剧团和剧种并不是一回事,剧团是剧种的载体。毋庸置疑,剧团的健康对剧种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政府每年都花大力气支援剧团,这是党和政府对从业人员的莫大关怀。同样,我们也希望对剧种给以更多的关注。四十多年来,剧种成功与失败的资料何在?剧本、音乐的资料何在?民间音乐的搜集停顿了数十年,“啷当”老艺人的现状怎样?还有多少个如包莲娣、陈玲美这样优秀的盲艺人能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就是说到在下与陈元杰先生,也已是“最美不过夕阳红”了。他在几十年的丹剧音乐创作中,决不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但从未有人问过我们的心得体会。一旦美丽的夕阳拜拜了……当然,也就没人在耳边聒噪了。

roycal(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