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三都书院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三都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院址位于当时广东省普宁县铁山鱼岭南麓,俗称砰硼地,也即现在的下村山脚下(观音山),属下村村地界,位于玉溪村东、龙秋村西。

由于"院建于戎桂接壤山麓,地在馨香寺之左,层峦耸秀,曲水洄环"(苏才《三都书院序》),倒是一处远离尘扰、幽静读书的好去处。书院的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格局为三进两包厢,中厅供文昌帝君像,后楼供韩文公像,讲堂及山长卧室、诸生学舍共28间,围墙绕周,前立照壁。似此一书院,历史不见长,规模不见大,名人也罕出,景观更无世人的其他许多书院值得大书特书。

100多年来,三都书院在普宁人的心中却留下了任何历史尘埃都无法遮蔽的深层积淀,那是一种精神,一种情结,一种责任,一种向心力。当时不论士绅百姓、官民人等都在关心教育,筹办书院,俨似今天"内外同心、重教兴学"的古代版。那种上下重视教育、重视培养后代、重视培育社会良好风气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鼓舞着后人。

其实在三都书院兴建之前已有县城洪阳的昆冈书院,但因"氵戎水、铁山、桂江三个都(都:县辖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离城甚远,入学不便。三都有识人士请建书院获得支持,由知县陈凤图主持兴建三都书院"(《普宁县教育志》)。陈凤图作为一县之父母官,"深悟移风易俗之方,必在敬教劝学之实",对于方高复兴家塾的倡议,苏才及庄德容等的兴建三都义塾之请,他感叹无限,认为"余尤幸讲君之知所急务而先得我心也……学校者教化之原也。学校兴则民知礼,礼让行则民不争。斯举也,诚风气转移之机,人才奋兴之会矣。"(陈凤图《劝捐并建三都书院引》)倡建三都书院是民心所向,"一倡众和,心盖不约而同"(苏才《三都书院序》),"群情踊跃"(陈文耀《重修三都书院记》)。举人苏才"研精殚思,积渐融液,为文雄深雅健……授东莞教谕训士,皆先气节而后文章"(光绪《普宁县志续志稿·人物》),三都书院成,即归任山长之职。

咸丰年间,三都书院因"遭土匪蹂躏,门户窗牖,荡然无余,嗣屡议修复,因绌于经费,阅十年未果"。但兴学育才毕竟是头等大事,终于在同治十年(1871年),潮州镇总兵方耀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兴贤育为己任,筹款四千元,谕诸绅士协同修理,并置租生息,每年延师督课,择尤优奖;后筹银一百两,盖以绅士捐款,创建惜字宝文社,每年雇工赴各处收拾字纸涤净焚化,具征崇文爱士之盛心"(陈文耀《重建三都书院记》)。书院重修后余款置学田,每年收租谷100余石作为经费,还定例给每科试前三名以租谷奖励,这就为长期办学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莘莘学子的苦学勤奋提供了动力。学田位于下村村和龙秋村交界处,在荆棘野草丛生处。

俗语有云:"千年铁树开了花"。可见,铁树开花不常见。然而,在书院中厅前的花坛中,有一棵百余年铁树(苏铁)却年年开花,而且一开就是七八朵花,甚至十几二十几朵,实属罕见。

陈燕珊(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