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林则徐纪念馆2

家乡区县: 东莞市

 

1839年 6月3~25日,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把收缴英美鸦片贩子的200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有力地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严禁鸦片的决心和反抗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纪念虎门销烟,纪念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1957年人民政府在销烟池旧址建立了林则徐公园,并设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将林则徐公园和林则徐纪念馆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恢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馆区面积近 4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前,虎门要塞司令曾在当年销烟的地方立了一座高约一米的“林文忠公销烟处”的纪念碑。但无人管理,整个销烟池旧址杂草丛生,荒芜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虎门销烟这一大义凛然的壮举,纪念林则徐这一伟大的民族英雄,党和政府于1957年在销烟池旧址上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树起了“林则徐纪念碑”。 197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将“林则徐纪念馆”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把“林则徐纪念碑”改成“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这无疑是不合建馆的原意。于是,在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了更好地收集、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文物资料,保护鸦片战争遗址,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再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现在两个馆名,一套班子,一个馆址)。198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先后从海军部队接管了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并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交由该馆管理。随后,1989年把原有的纪念碑拆除,树起了由林则徐铜像与花岗石卧碑像结合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

目前,该馆管理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的面积达50万平方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米。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是1839年林则徐为销毁英美鸦片而挖的,池有两个,据记载:每个池纵横十五丈余尺,池底平铺石板,池边栏桩钉板,前设一涵洞,后通一水沟,池岸周围广树栅栏。现在馆区的两个销烟池是1972年在考古挖掘基础上初步复原的,它是当年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历史见证。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是一座专门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鸦片战争文物史料和保护有关文物遗址的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 虎门炮台旧址、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南山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都是十分重要的战争遗迹。

沙角炮台位于珠江口外端之东岸沙角山,它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为英国侵略者所毁,道光二十三年及光绪年间先后重修、扩建。现存的沙角炮台主要由频海台、临高台、捕鱼台等炮台组成。沙角炮台与虎门海口西岸的大角炮台斜峙相对,相隔约4000米,构成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当年,爱国官兵曾在这里英勇抗击过英国侵略者。1841年1月7日,英军进犯沙角,六百余名官兵英勇抗击数倍于己之敌。因弹药耗尽,寡不敌众,守将陈连升父子及大部分官兵为国捐躯。沙角白草山麓的节兵义坟,就是部分阵亡官兵的合葬墓。它也成了人们凭吊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南山炮台、蛇头湾炮台与鹅夷炮台分别位于威远岛武山西南至东南的海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边、山腰上,都是鸦片战争前后修建、改建的。它跟与之相对的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了虎门海口的第二道防线。1841年2月26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官兵在此防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最后在靖远炮台壮烈牺牲。威远岛上诸炮台虽几经战争的破坏,自然的损坏,但部分仍保存较完整。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所管理的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军事研究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的良好教材。该馆的主建筑陈列大楼为仿古炮台建筑,在建筑中变体再现了当年使侵略者丧胆的虎门海防炮台工事的建筑符号,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座陈列楼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要为《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分八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形势,二、罪恶的鸦片输入,三、林则徐与广东禁烟,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五、广东军民的抗英斗争,六、沿海各省军民的抗英斗争,七、鸦片战争的结局,八、扑不灭的反侵略烈火。这个基本陈列主要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有关文物资料,揭露当年英国侵略者武力侵略中国的罪行,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肯定林则徐等爱国官兵的历史功勋,歌颂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陈列手法编辑

该馆的陈列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陈列手法,注意把文物放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展出,采取画物结合,实物与辅助展品结合,采用场景、沙盘、声光电模型、寻像放映等多种手段,使陈列形式生动、形象。如该馆为了反映当年林则徐、关天培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情形,把征集来的木锚及一艘早期的划船送上展厅,并复制了大木排铁链,与长33米,高2.8 米的虎门海口形势背景画相结合,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颇为壮观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形势,大大增强了展览的效果。

3林则徐编辑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林则徐

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一年(1806)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其间,不辞劳苦,不避怨嫌,积极铲除弊端,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不顾朝廷斥责,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刘河、徒阳运河等河道。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两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积极推行淮北“票盐”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当时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十八年(1837),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 、《华事夷言》 、 《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防御建议,不被采纳。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 。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

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挽联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著有《云左山房文钞》 、 《云左山房诗钞》 、 《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

钟伟康(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