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发绣②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发绣原为“墨绣”,就是把人的头发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刺绣,具有弹性强、光泽好、不褪色、不易虫蛀霉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发绣作为一门艺术,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界里的一朵奇葩,同苏州的苏绣,上海顾绣,湘绣,蜀绣一样,古朴典雅,雅洁秀丽且色泽自然。发绣因其用材的奇特,工艺的精湛,风格的典雅,而被誉为“天下一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台着力挖掘艺术收藏,抢救文化遗产,一代发绣艺人应运而生。通过聘请在东台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先生,并请来了他的弟子、刺绣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发绣作品《秋风纨扇图》诞生了,中国东台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又开辟了新纪元。他们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的新工艺;发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绽放异彩,东台也伴随着发绣艺术而名扬海内外。
东台成为发绣艺术的发祥地绝非偶然。追根溯源,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不少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里下河地区,带来了精湛的江南工艺美术。苏州籍的工艺师。
发绣艺术在东台地区的记载,最早见诸于清代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蔚南所著《顾绣考》中,内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的论述;把发绣艺术的源头锁定在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今东台市)。清代孔尚任在他的《西团游记》一文中也记载有“东台西团镇晾网寺内,藏有发绣观音佛像……”据相关资料证明,最早的发绣,的确是一帧佛像。至于孔尚任见到的是不是那幅作品,还有待于考证。确切无疑的是,唐代海陵西溪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之一,因为盐业的课税,在朝廷税银征收中占有很重的比例。盐业的发达促进了地方的繁荣,而佛教的兴盛,则从另一个层面厚重了里下河文化的底蕴。

净眼瞎(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