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游子

家乡区县: 杂多县

实际上,青海省的人才一直是在呈现外流的趋势,前几天的《青海日报》就提到一家叫做青海华鼎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青海前20强企业之一),文中有一段谈到,同90年代初相比,“师傅”等级(在大型机械企业,“师傅”字辈,“老“字辈,“小”字辈,为水平等级的非官方划分方法)的人,已经由20人下降到了9人,其余11人除了退休的外,其余全都被内地企业用高薪挖走。而同时期,却没有一个新人能达到“师傅”的水平。       以上谈到的现象在目前青海企业内实际上并不是个别的,不但企业这样,作为人才培训主要力量的大中专院校情况同样如此,例如由于青海省高考门槛为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所以一方面省内部分技校生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青海学子大数量的出省深造。       其实学生大数量的出省深造并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有出就应该有进。但是有些问题却很奇怪,那就是一方面出了省的学子学成想回不容易,另一方面省内的学生找工作更不容易。同样用事实说话,青海省省医院,在所青海实力最强的医院,现在在执行过程中,原则已经是不要青海医学院的毕业生了(当然有本事还是能进去的),而是要诸如同济医科大学这类高校的毕业声,这种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很让人诧异,这除了有提高医院水平的愿望在作崇之外,是不是也有一种偏见在里面呢?       青海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到省外寻求发展,的确,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学校这样的做法是为学生和家长负责的做法,但是在这背后,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在青海的毕业生工作难找,同样的在省外学完,想回青海的同样不是那么容易。青海省电力局很好啊,去年年底部分分系统的员工奖金就发了一万元,试问内地有多少企业能这么大手笔的?但是你进不去,除非你是清华北大毕业,除非你家里有熟人。不然,那里的大门永远与你无缘。       青海省内高校毕业生不得不到内地寻求发展,青海省外的青海籍毕业生想回来又不容易,而作为“西部志愿者”的那些人们,他们是否就能成为一支新鲜的血液注射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之中呢?不否认他们中确实有部分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热血青年,但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大家拍胸脯说一说!大通县第四中学,第一中学在2000年的时候来了一批近三十人的北京高校志愿者,工作时间六个月,六个月是一学期,一学期后这些人没有一个留下。试问一个学期能对那些渴求知识的学生有多大帮助?为了考研加分,为了考公务员的时候加分,利益的关系如此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有没有数字说说青海这些年来了多少志愿者,而能在青海干上一年的志愿者能占多少比例的?这个比例大家恐怕自己心里都有底。我们向那些真正的志愿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对那些为了什么而来青海的志愿者也无话可说,人家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此说来,这个不要那个不要,青海对人才真的没需求了?大概不是,青海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对人才的需求肯定大。那么这些需求体现在那里了呢?要不真的是青海经济规模偏小,真的要不了那么多人,或者又是我们的大学生朋友真的眼高手低,不愿意从最苦的基层做起     

代吉措毛(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