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民俗

家乡区县: 渭南市澄城县

一、起居 旧时,黎明即起,既昏便息。日除两(三)餐(春夏秋日食三餐,冬季昼短夜长,日食两餐。)外,皆男耕女织,勤苦劳作不缀。收种大忙季节,则起鸡叫, 睡半夜,甚至夜以继日。农闲季节,男人或驱驴贩炭、贩粮,以通有无,或压油、酿酒、磨豆腐以补余缺,至贫无本者,则出卖苦力,做土木零工。游手好闲· 浪荡不羁,串赌宿娼者,绝无仅有。妇女于做饭,料理家务、照管孩子外,尤勤于纺织、针 线等活路。《澄城附志》云:“……南乡~一带,妇女往往用棉二斤为本,纺之得线三十两,织之可成布三丈,复易成棉,约赢数斤,又纺之织之,棉布相易,生生不已。故四五口之家,终岁不买布而著衣不尽。贫者,纺绩之声,半夜不缀。世出售其余布,以助夫之生理。孀妇孤嫠,往往借纺织以为生活者,屡见鲜,北乡妇女,纺织虽较逊于南乡,然恒供自用外,其所缝余之衣衫鞋袜等,出售于肆,故凡治城及乡间会期,皆有农媪卖衣物者,且恒于无问售之时,手红不缀。”取暖用秸秆,照明点油灯。新中国建立后,起早睡晚,终岁劳苦的习惯未变。妇女很少纺织,与男人一起,从事农耕。耕种之外,则广开副业生产门路,兼营养猪、养鸡、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商贩等专业户,个体户日渐增多, “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成现实。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已习以为常。民习疏于植树,沟壑纵横,荒坡遍野,但年复一年不见林木,即种植,也不善护理。近年来,平原营林之风渐托.但沟墼植树造林仍然很少。 二、饮食 旧时吃饭,夏秋以小麦面为主,春冬以糜、谷、玉米、豆、薯等杂粮为主,小麦面为附。副食蔬菜极简,一碟辣子,一碟盐为常,即有萝卜、洋芋、南瓜、豆芽、豆荚等自产菜蔬,也不经常,不究。 “麦、米、山盐、辣子、醋,外加几滴菜子油”'是农户饭食的观。饮料平时是开水、米汤,茶水仅用以奉客。水源,县中是窖藏雨水,县南、县北是井水。天旱无雨时,往往有十几里取饮水于河泉者。平常来客,多待以臊子面,间有包煮饺,摊煎饼者,副食菜蔬简朴少变。亲朋来往,馈赠多以各种花样的小麦面蒸馍为主。贺寿是“寿桃馍" (造型是蟠桃,祝贺其像王母娘娘那样健康长寿,受人尊敬和爱戴);拜年是“宝宝馍" (造型是上有五个朵,祝贺五谷丰登;下为圆座,祝贺诸事平安,圆满如意);贺新婚是成对的“馄饨馍" (造型像一对月牙,祝贺其花好月圆,男女平等,相亲相爱);送葬是插“献祭馍" (造型像一只大筛子,上圆插满各色面质花、鸟、虫、鱼和人、物典故,以寄托人们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回敬是“四折馍"(造型玲珑曲折,表示折腰致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 O世纪8 O年代以来,除终年油泼辣子白蒸馍外,普遍重视主副搭配,荤素调节。来<BR>客过节,除在面食上变花样外,尤其注重在菜蔬烹饪上下功夫。因粮食连年增产,故民间用粮食酿酒、造醋、熬糖、磨豆腐、挂粉条之外,养殖业发展很快,把粮食向肉、蛋、奶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饮水,县北、县南多用机井电抽,县中地下水源缺乏.则靠引河水窖藏备饮。; 附一:禁忌; 旧时,孕妇禁食兔肉(说是孕妇吃了兔肉,生下孩子嘴唇上有壑落);禁食孕期肉(说羊肉是发物,怕吃后疮毒发威)。正月初一至初五禁忌给锅里下米(说是怕“乱")。正月初七禁忌烤馍(说是怕把人魂烤干了)。上述禁忌,新中国建立后基本废除。;附二:粮食加工; 旧时是牲口拉石头础子磨面,每小时磨十几斤粮食。2 0世纪5 O~6 0年代,石碾磨面改用水力或柴油机作动力,每小时可磨四、五十斤粮食。8 o年代以来全部用电动磨-应机,每小时可磨二三百斤粮食。; 旧时,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质土布衣(棉花自种自收,土布自纺自织,衣服自染自缝)。婚娶时要求以丝织物为体,婚后多存储不用,甚至有存用数辈者。除节日庆典时男着长袍,女着宽大罩衫、齐脚裙子外,平时男女皆惯穿短服。男上衣左衽,女上衣右衽,裤不论男女皆宽腰、大裆、窄腿,腰打折,裤腿下系腿带。衣色大体冬蓝黑,夏灰白,青年妇女和儿童,有穿红袄、绿裤、绣花鞋者。妇女手腕饰绞丝银镯子,儿童颈带项圈、项练,胸前结头处常饰有银(铜)锁。成年男子多腰系腰带(青年为葱绿色,中老年多蓝白色)。新中国建立后,衣料大都为各色平纹布和斜纹哔叽。咔叽之类,土纺车,土织布机渐成历史陈迹。2 O世纪8 O年代以来,各种化纤衣料广为所用,花色品种愈来愈多,服式随其季节和爱好而定。机器缝纫几乎全部代替了手工缝作,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美观大方。纯装饰物的手镯被淘汰,美观实用的手表几乎普及。 四、宅居; 旧时的民间住宅,县南多砖瓦房厦,县北多砖箍窑洞。因受土地私有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屋舍走向,东西南北错互。虽比户而居,但长短高低参差不齐,通风采凳均差,屋舍面积窄狭,父母与未婚子女大都同居一室,有的甚至人畜同室。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和人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家家差不多都建了新房,虽保持了县南砖瓦房厦,县北砖箍窑洞的旧习,但院落长短宽窄相同,屋室座北向南一律。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居民和农户,还盖起了两层楼房。无论房厦、窑洞和楼房,均注意到通风、采光和水电、交通。周围环境和屋内的装饰摆设,较前尤其阔绰讲究。随着住宅的改造和建设,兴起了"入庄子"的新风俗。每逢搬迁入庄日,亲朋邻导便携带鞭炮、果洒和花馍等礼品前来祝贺。主家在大门上贴对联,呜鞭炮,设宴招待来宾,以示答谢. ; 五、器用; 旧时,工匠拙于营造,制器粗横。平常人家,除风箱、铁锅、案板外,其他如碗、盆、杓、瓢之类,则能简陋尽简陋。餐具多用本县尧头产粗瓷碗碟和山产木筷。家具除桌、椅、板凳,就只有木箱、木柜,容器有瓷瓮、瓦瓮和芦苇席囤。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2 O世纪8 O年代以来,除容器变化不大外,家具、灶具和餐具,则越来越明、体面和实惠��

代宁(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