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计算机学家——张钹

家乡区县: 福建省福清市

    张钹(1935,03-) 福建福清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留校,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 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和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8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

    他针对人工智能问题求解计算复杂性、指数爆炸的主要困难,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的描述、它们之间相互转换、复杂性分析等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统计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拓扑的空间规划方法和关系矩阵的规划算法,对克服计算量的指数爆炸很有成效。还提出了研究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模糊分析、证据合成等新原理。指导并参加建成了陆地自主车、图像与视频检索等实验平台。已培养博士60多名,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者之一。著有《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中、英文各一部),合著《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均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后者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2年, 第二作者)。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一篇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

    张钹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通过代数的方法,系统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求解空间的问题表达、复杂性分析、不同层次空间之间信息、算子及推理机制等的相互转换关系。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统计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拓扑的空间规划方法以及基于关系矩阵的时间规划算法等,极大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全面总结了他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其英文版于1992年由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Nortn-Holland)出版,中文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澳大利亚专家Ronald Walts在计算机杂志《The Australian Computer Journal(1995)》对《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英文版)的评论为"这是一部在重要研究领域的优秀著作"。美国学者Harold S.Stone认为,张钹等在统计启发式搜索等方面的工作,是"最近几年中国学者作出的很有意义的贡献","将新一代计算技术的前沿向前推进了"。

    张钹从事人工智能理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形和小波等理论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100多篇,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两部,被国内外引用达83次。先后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两次获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一次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进行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在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福州市专场签约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融籍乡亲张钹与福建伊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此次专场签约仪式最大的亮点。张钹院士与福建伊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是基于目前网络传播视音频节目带来的管理困难这一现状所研发的。这一系统是一个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互联网视听节目监控体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来榕签约合作,对相关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对福州吸引更多高层次专家学者前来进行技术和项目对接,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游银妹(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