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湖南省江永县惟一的女书传人阳焕宜在她的家乡无疾而终,安然地走完了她生命的第98个春秋——
她靠帮人收豆子、捡花生或打零工挣来了1000多文钱的学费,用3年时间学会了女书
1906年,阳焕宜出生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阳家村。这里是瑶族聚居地,历史上这一带的妇女中广泛使用一种独特的文字——女书。相传宋朝时,上江圩荆田村才女胡玉秀因聪明美貌,才学冠世,被选入宫为妃,其家受赐“御香楼”。后失宠遭冷遇,遂写信给家人,吐露苦衷,因怕失密,故意把字斜着写,文体也稍加改变。这位女子曾回娘家一趟,教别的女友学会了这种文字,世代相传,方圆几十里的妇女中就盛行了女书。
阳焕宜的父亲叫阳石养,是个知书达理的乡村草医,他见妇女用女书结交姐妹,诉说衷情,寄托情感,就鼓励女儿学女书。阳焕宜10多岁时与同村的几个结拜姐妹到兴福村拜师学女书。她靠帮人收豆子、捡花生或打零工挣来了1000多文钱的学费,认真学了3年,会了全部女书。
阳焕宜22岁那年,由父母包办嫁到本乡的新宅村。她依照当地婚俗,结婚第3天就回到娘家。谁料丈夫在他们结婚100天时上山砍柴,被毒蛇咬伤,转眼就离她而去。阳焕宜在夫家守寡两年,经男方族人同意后,改嫁到何渊村。谁知丈夫是个好吃懒做的赌鬼。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阳焕宜的肩上。丈夫输了钱就把家里的猪、谷子卖了,用来还赌债,因此家里一直很穷。阳焕宜共生育了8个小孩,因缺医少药,先后失去5个儿女。后来,她的第二个丈夫也故去了。
在艰难的环境下,劳作之余,阳焕宜把失去亲人的创伤,精神上的清苦和对幸福的向往凝结在笔端,写女书,唱女书,聊以解闷和自娱。她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书传人仅有阳焕宜一位
20世纪80年代,江永这一神奇的女性文字伴随着瑶族故居千家峒的发现,展现在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面前,女书被撩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这种奇特的女书作品寿命很短,最多传两代,绝大多数女书作品被陪葬、焚烧或埋入坟墓。当地妇女曾迷信死后有灵魂,临终前要嘱咐子女亲人,将自己的女书作品火化送入阴间。人死书亡,女书作品伴随主人而生,又伴随主人而默默地消逝。
1990年,清华大学教授、女书研究专家赵丽明女士来到江永考察女书,几经周折在铜山岭农场阳焕宜的大儿子家找到她。两人一见面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赵丽明在她家吃住几个月,阳焕宜手把手教她认女书,写女书,还把自己多年撰写的110篇约3.5万字的女书作品原件全部送给赵丽明。赵丽明通过研究发现,因为阳焕宜不懂汉字,没有方块汉字的干扰,其女书作品是女书原生态的资料,最具“原汁原味”,于是,决定争取资金为阳焕宜出一本作品集。2004年8月,由赵丽明主编的《阳焕宜女书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已是90岁高龄的阳焕宜应邀到北京出席大会,成为年龄最高的一名代表。这是老人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一路上,她非常兴奋,反复说火车舒服,又快又稳,一下火车就坐着轮椅来到花团锦簇的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城楼上,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在这次国际会议上,阳焕宜和季羡林、周有光、刘乃和等中国学者泰斗同坐在主席台上,并为与会人员写女书,充分展示了女书文化的魅力。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与阳焕宜同一辈的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等人相继去世。阳焕宜被人们称为“女书活化石”。
女书作品已被保留下来,让世人了解女书,认识女书
为抢救和保护女书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5年前,江永县委、县政府专门给她安排了生活费,还给老人请了一位保姆,照顾她的日常生活。
如今老人已经作古,但她的女书作品已被保留下来。政府和各级文化学术机构正对珍贵的女书文化实施有力的保护和研究。为让世人了解女书,认识女书,2003年江永县投资120万元,在上江圩镇普美村的女书岛上兴建了一座女书博物馆——女书园,有御香楼、女红厅、女书作品展览室、女书学堂,供游人观赏。阳焕宜老人终可含笑九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