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又称水豆腐。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1] 。
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记忆中刚开始很难吃,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因此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
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区别在点石膏(或点卤)的多少,南豆腐用石膏较少,因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用石膏较多,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
豆腐一般用黑豆、黄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质较高的的豆类,都可用来制作。
剑门豆腐是以剑门山区砾岩油沙石土出产的黄豆为原料,使用来自剑门七十一峰的“剑泉”水,经浸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脱水等工序制成。剑门豆腐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石磨、拐磨等独特的手工工艺,点出的豆腐颜色雪白,细嫩鲜美,口感不涩,且有淡淡清香,韧性极强。
据史料记载,剑门豆腐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退守险隘剑门关时,兵疲不能战,马乏不能骑,蜀北屏障危在旦夕。当时正是当地老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将,大败钟会,解剑门危急。又传当年唐玄宗入蜀途经剑门,身体疲乏,寝不安,食无味,当他品尝了剑门豆腐之后,顿觉胃口大开,赞赏不已,将制作豆腐的特产黄豆封为“皇豆”。从此,剑门豆腐声名远播,世代相传,有“龙脑”、“皇豆腐”等多种美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