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威县的民族风情----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因此,“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 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历史发展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名字由来 清朝初年,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 记》中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的记载,这说明“乱弹”在当时已作为一种新腔调出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乱弹”的最早的记述。
康熙时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谈到弋阳腔演变为四平腔之后,接着说:“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可以看出当时已有许多民间地方剧种开始兴起,乱弹便是其中的一种。
清中叶以后,戏曲新老交织,纷呈繁盛,众多戏曲腔名曾有过杂呼混称的过程,所以“乱弹”一词含义,也因历史时期、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异。
清中叶,南方的两淮和扬州的盐商资力雄厚,其家族中,也多为清庭高官,他们为了“迎驾和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彩”的目的,往往都蓄有家班。江村的江鹤亭(名春、字颍长)为乾隆皇帝东巡总办,他组织了两个“内班”“备演大戏”。《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卷五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在这里,乱弹一词被作为花部诸腔的统称。由此可见乱弹拥抱力之大,代表性之强。另据苏州戏曲家沈起凤《谐铎》(乾隆五十六年序)卷十二载:“菊部自西蜀魏三儿来吴,淫声妖态,拦入歌台,乱弹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背师学者,以至渐染……。”这里说出这样一件事,曾在北京红极一时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被逐离京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去扬州,后又到苏州,坚持演出活动,“乱弹部”和昆班子弟都争相学起他来。这里“乱弹部“即指演唱昆腔以外各种腔调的戏班子。其乱弹一词的含义仍为花部诸腔的统称。魏长生所唱的就是李调元《剧话》中所说的那种“蜀谓之‘乱弹’的秦腔”。
乾隆三十四年《缀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云:“梆子秧腔,即昆弋腔,与梆子乱弹腔,俗皆称梆子腔。是编中凡梆子秧腔,则简称梆子腔,梆子乱弹腔,则简称乱弹腔。以防混淆。这里的“乱弹腔”即指的是安庆、句容等戏班子演唱的一种主要曲调,演唱这种乱弹时用弹拨乐器伴奏、敲竹梆子,故有“梆子乱弹腔”之称。
嘉庆三、四年(1798、1799年)清府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连续发布禁演花部诸腔的命令。在嘉庆三年的禁令里,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的乱弹、梆子、秦腔、弦索等就是“严行禁止”的对象。规定“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见苏州《老郎庙碑记》)这时,乱弹显然已经是以一个剧种或一种声腔的面目出现了。另据《啸亭杂录》(汲修主人、即礼亲王昭连著)一书记载:“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以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这里的“乱弹”明显是指一种声腔或剧种了。
在我国的三百多个剧种中,以“乱弹直接命名的剧种只有河北乱弹和浙江的黄岩乱弹。而含有“乱弹”声腔的剧种却有很多。《戏曲曲艺辞典》中“河北乱弹”条目行文中提到的“山东乱弹”与今河北东路乱弹实际是同一剧种。浙江的瓯剧(温州乱弹)、婺剧、绍剧(绍兴乱弹)、浦江乱弹以及黄岩乱弹则大同小异。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福建的北路戏、梅林戏;浙江的瓯剧、绍剧、婺剧,秦腔、同州梆子、西秦戏,中路秦腔等都被称为乱弹。在安徽,不但徽戏称乱弹,庐剧如果与京剧同班演出,其戏班便被称为乱弹班。我们威县的西路乱弹,直至民国年间仍旧“诸腔杂陈”,高腔、罗罗、二黄、昆曲,乱弹都唱。浙江的“三下锅”、“二合半”也是非有“乱弹”不可。山东的梆子戏、莱芜梆子、东路梆子、山东梆子都有乱弹腔;柳子戏有的剧目全用乱弹演唱,如,《五台会兄》等;山东梆子的《封相》、《大赐福》也全用乱弹演唱。这些乱弹是保留下来的较早的乱弹形式。
在河北及山东临清一带,狭义的乱弹系指“二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为主,包括“一鼓头”、“三鼓头”、“扬州调”在内的戏曲声腔;广义的“乱弹”则指以演唱上述声腔为主的东、西路乱弹戏和乱弹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