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板凳龙

家乡区县: 福建省大田县

    2008年,大田的板凳龙被国家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村镇的龙也由此舞得更淋漓,吏丰满,更阳刚了。

    春节的大田县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民间游艺活动正在举行。人口少的村迎灯,大村则迎板凳龙。其间狮舞跟随,伴着一路杂耍和地兜戏,夜夜银花灿烂。

   大田板凳龙跟外间盛行的布龙和有些地方的稻草龙不一样,大田的板凳龙视村庄人口的多寡,按一户一节连接起来,长度常常可以达到数百米。舞龙时需要每家每户派人参与,参与者更要通力协作。组织活动的通常是村中的长者,他们像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指挥那些扛着灯板的人从祖房出发,最后回归到出发地,绕着村道在有条不紊地进退。黑漆漆的夜幕中,一条金光闪闪的灯龙顺着山脊蜿蜒,在田野里盘旋,蔚为壮观!

    板凳龙传入大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载,最早进入大田定居的御史中丞范元超,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登进士第,为避黄巢之乱客居杭州,又来寓建州。其子范子高典务尤溪县,在丰城乡小田里定居。旧时的尤溪县小田里,就是现在的玉田村,从明代大田开始建县,这里就一直是县府的所在地。

    村民清一色姓范,范家的祖先因为战乱奔走,来到小田后竖起了祖房,他们终于有了安身和可以抵御风雨人祸的地方。站在新落成的祖房前的空地上,人们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无法装饰那条故乡高平的龙,就欢欣地舞起了板凳。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从简易的板凳上传来,族人们从此用板凳龙的方式记住了这段历史。板凳龙随即又传播到了县内其他的地方,迎板凳龙从此成了元宵节全县性保留的习俗。2008年,大田板凳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田,迎板凳龙较出名的地方有红星、桃源、武陵等地,有的正月初九就开始了,上华村甚至到了正月二十还在迎龙。

    春节里家家“竞制兰膏影”板凳龙。龙头的制作每年都由村里统一安排,一般就地取材用竹篾先扎出支架,再把画着五颜六色鲜艳鳞片的油纸裱上,里面点上蜡烛透亮且防风。胡须是粘贴的,龙珠和眼珠多采用发光装置的灯泡,龙头高3米,气势威猛,得几个人一起抬。龙尾的灯板较长,尾鳍、龙鳞一应俱全。龙身的样子很简洁,许多节灯板栓在一起,每块置2到3盏敞口的灯笼,方形的灯笼四面写上吉祥祝福的话,譬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颂语。精致的人家也将灯板扎成一波三折的柱状体龙段,贴上剪纸图画,插些桃枝或者绢花,整条串在一起就成了长龙。
龙到之处,人们都在燃香放炮,唢呐和锣鼓声不绝于耳,爆竹与响铳雷动山村。迎祥纳福要留龙的人家,事先在厅堂祈桌上摆好供品,龙入厅堂拜过房子后,主人要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敬烟、分红包。

    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动情地唱道:“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板凳龙穿街过巷,不仅舞出了一片欢声笑语,也舞出了勤劳的大田人民对幸福生活朴素的向往。

郭孜雨(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