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传承古代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无权自主,奉行“二姓之好”、“同姓不婚”的古礼,同姓结婚,视为宗族奇耻大辱,姑表、姨表近亲结婚,视为名正言顺。男女定婚,有“小红媒”(娃娃亲)、“大红媒”(成年定亲),纳彩(送礼求婚)、纳征(送聘礼)不拘多少,小红媒甚简,大红媒略丰。男家一般备钗环手饰、衣服几件,女家酬以头巾、文房四宝,互致勉励。亲家交往,淳风翕然。旧时,耻于婚姻论财,若女家苛求彩礼,则被社会唾骂。迎娶极为隆重,有迎亲、送亲、拜堂、合、庙见、回门等繁文缛节。1950年4月,开始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权利平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男女订婚,逐渐废除问名(论检生辰八字)、请期(选择吉日),由介绍人穿针引线,双方见面相识,称作“相亲”,女方到男家相访,称作“相家”,若双方无意见,即为允婚。男家略备衣服、鞋、袜,由介绍人送到女家,作为聘礼。结婚日子,双方择便商定,婚前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迎娶一切从简,废除坐轿、骑马、拜天地等旧俗,结婚仪式设司仪,新人向毛主席像、向父母行鞠躬礼,夫妻亦互行鞠躬礼。境内向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礼俗,婚宴后无论长辈、平辈、晚辈,都可向新娘逗乐取笑,主家以为愈闹愈发。旧时闹洞房有脱鞋、解衣、推拉挤抓等过分之举,实行新婚礼后,多以介绍“恋爱经过”、咬糖、啃苹果、唱歌等形式过“闹房”关。撒床习俗相沿已久,撒床人必须是“全旺人”,即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在新人未就寝前,把红枣、染红的花生盛在笆斗里,撒床人突然撒向新娘怀里,边撒边唱喜歌“一把花生一把枣,闺女小子满道跑;生小子,要好的;生闺女,要巧的……”经济条件好的主家,亦有撒栗子(立子)、桂圆(尊贵之意)、香烟(香火延绵)等物,以其谐音,祝吉祈福。结婚第二天早晨,新娘上灶,入厨擀面条,俗称“喜面”,下锅时放一挂鞭炮,左邻右舍听到炮声纷纷拿碗来盛喜面,认为小孩吃了能长命富贵,老人吃了不牙痛。60-80年代初,结婚登记制度松弛,农村青年结婚相沿旧习,以为举行过婚礼就是夫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较为普遍。1981年实施新《婚姻法》以后,违法婚姻在减少。80年代以来,农村财礼之风日炽,城镇铺张攀比亦日甚,辗转相从,已成陋习。财礼大致有4种:一是见面礼,初次见面要备办酒席,男家父母要给女方见面钱,少则百元,多则五六百元;二是四首礼,从订婚到完娶要有过花红(送礼订婚)、传书(议定婚期)、迎娶、年礼等,每次要备猪肉、鲤鱼、羊腿、酒或加果品、公鸡等;三是彩礼,要衣料、布料、毛线、鞋、袜、围巾等,由女方选购,男方付钱,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有的附带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手表、一套家具。更有甚者,女方为娘家要小板车、大黄牛、砖瓦、木料、养老钱。名目繁多,男家越是困难,女家越是苛求;四是寻常礼,女方寻常到男家,男家有时给三五十元钱,有时给衣服、布料,有时给鞋袜毛线,总之不能空手而回。种种重礼,男家稍有疏虞不周,轻则推迟婚嫁,重则悔婚毁约。民谣有“闺女多了盖高楼,儿子多了夜夜愁;花红彩礼千斤重,压得二老泪交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