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塔的传说
从高州城向西南方向望去,可以见到一座巍然挺拔的宝塔高插云霄,气概非凡。这就是宝光塔。昔人有联曰:“南桥头,两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后联生动地描绘了宝塔的风姿。说起建塔,里面可有个动人的传说。
官府要在瀛洲墩旁建一座宝塔,以镇水口,为此,从各地调集了很多能工巧匠。瀛洲墩是鉴江中的一个沙滩。人们常把难以实现的想法叫做“沙滩上建高楼”。要在沙滩上建高塔,实实在在是十分困难的事。每天,星星还未落,工匠们就开工了,他们搬沙开沟,运石砌基,辛勤地劳动着,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这样,日复一日地干活,谁也没去注意身边会有什么变化。但后来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答的秘密:干活时明明有一百人,吃饭时却只有九十九人。开始时人们不经意,以为是看走了眼,数错了数。可是日子久了,天天如此,餐餐这样,不由人们不奇怪。大家很纳闷,是谁干活不吃饭呢?人人留了心,要想弄个清楚。于是开工时数人数,一百;歇息时又数人数,一百;收工时再数人数,还是一百;可是吃饭时再数,又是九十九。任你如何留神,硬是查不出这个人是谁。直到宝塔建成,也没有个水落石出,实在怪。
塔建成不久,人们忽然发现宝塔向河东那面倾斜了。这可不得了,再斜下去,就要倒掉了。官府挠头,人人着急,想了很多办法,始终没能把塔矫正过来。无奈何,官府出榜招贤,说是谁能把塔矫正过来,重重奖赏。榜文贴出去很多天,才有人揭榜,但揭榜者竟是个白发婆婆。官府半信半疑:这老太婆有什么神通,能把塔矫正?但别无他法,只好让她试试。老太婆来到塔下,掏出一个石楔子,用斧头把石楔子楔进宝塔第一层底部。她一边用力敲一边高声喊道:“契仔出力,契仔出力。”说也奇怪,老太婆每打一下,宝塔居然就颤一颤,往回晃一晃;楔子全部楔进去了,塔也矫正过来了,恢复笔直如初,直指蓝天的雄姿。人们又是惊奇,又是赞叹,想不到这个老太婆真有如此神通,力能回天,都以为她是什么仙佛神圣。其实,老太婆什么也不是,她是个普通的老太婆,但她遇到了一个不平常的人。老太婆是住在塔脚不远的一间房子里,无儿无女,为人厚道。建塔时,她家里来了一个人,每天一早出去很晚才回来。老太婆以为他是建塔的工匠,待他很好,他待老太婆也很好。他见老太婆孤苦伶仃一人,便认老太婆为契妈,宝塔建好了,那人要走了,临走时,他拿出一个石楔子给她,说:“契妈,我没什么送给你,这个石楔子给你吧!宝塔要是倾斜了,你就把这个楔子打进塔里,一边打,一边叫我出力,我会帮助你的。你把塔矫正过来后,官府会给你一笔钱,你拿它来养老吧。”那人走了,老太婆听说塔果然斜了,便来揭了榜。这时,人们想起建塔时一百人做工,九十九人吃饭的事,才恍然大悟,那个人原来是他!可是这个人是谁呢?人们说,是鲁班。
(三)潘茂名的传说
1、潘茂名与石船丹灶
高州又叫潘州,可是西晋前,高州还不叫潘州,也没有茂名县。那时,高州浮山岭下的潘家村有个叫潘茂名的年青人,他喜欢读书,更喜欢外出旅游,因此他见多识广。永嘉年间的一天,潘茂名入到后山游玩,见有两个道人在大树下下棋,潘茂名在旁边看得入了迷,一站就是大半天。一个道人问他:“子亦识此乎?”潘茂名说:“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人见他如此聪明,便把修炼长生的方法传授给了他。潘茂名很勤奋,白天,他上山打柴采药,晚上,就在家里研习揣摸。他从东山采集了很多药物,在山下的潘坡上建起了丹灶,开灶炼丹。丹灶日夜不息,熊熊烈火把潘坡也映红了。但是很奇怪,丹灶的烟却从鉴江对面观山上的玉井和金井里冒出来,从玉井里冒出的是白烟;从金井里冒出的是黄烟。这样炼了很久,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山洪暴发,江河水涨。大风雨过后,丹灶的火熄灭了,日夜守候在炉前的潘茂名也不见了。但潘坡上横搁着一只八尺多长,四尺多宽,样子像莲花瓣的石船,后来,在云炉垌里又发现一根一丈多长状如船篙的石条。人们说,潘茂名升仙去了,这是他留下的船和篙。潘茂名真的成仙了吗?问问他的丹灶吧!丹灶张着两只磨盘般大小的黑洞洞的大嘴,一言不发。可是有一件事令人捉摸不透:两个炉口有时明明被土树叶塞满了,到第二天一看,一夜之间,这些东西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洞口又空洞无物。潘茂名的事迹越传越远,连皇帝都知道了,为了表彰潘茂名的功德,用他的名字建了个县叫茂名县;唐朝时,朝廷要在这里新建一个州,又用潘茂名的姓建了个州叫潘州。茂名县隶属潘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